——品说罗聘《篆书“冰壶秋月”》横幅及其它
徐忠文
内容提要:罗聘是扬州八怪的殿军,其绘画为大家熟识,然而他的书法却不为人重,甚至无多论述,本文以扬州博物馆藏其“冰壶秋月”书法横幅品说罗聘是有较高造诣的书法家。
关键词:罗聘 书法 品说
“聘放胆作大干,极横斜之妙,……可谓冰雪聪明,异乎流俗之趋向也”[ 单国霖等编《扬州画派研究文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序论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6月,第243页。]。这是罗聘的老师金农在其《冬心先生画梅题记》中,对罗聘绘画的评价。金农又云:“聘学诗于予,称入室弟子。又爱画,初仿予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蕃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焉。”[ 同1]同时代及后人对其绘画,尤其是《鬼趣图》系列大多赞许有加,然而对其书法却少有评价,探究原由,似其书法作品极少,所留书法绝大多数为绘画题款。扬州博物馆珍藏的罗聘篆书《冰壶秋月》横幅是一件十分罕见的书法神品,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是幅为纸本,横77.3厘米,宽20.1厘米,落款:罗聘书,有方阴文印:两峰道人,右下方有两方阳文收藏印:文述、颐道过眼。陈文述(1771—184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等,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等。陈文述少时以诗名,室名颐道堂,碧城仙馆等。嘉庆时举人,做过全椒、繁昌、昭明、江都、崇明等地知县。阮元于乾嘉之际任浙江学政时,陈文述受过阮元的提携,有知遇之恩,并随阮元左右,得益良多。著有《碧成仙馆诗钞》、《颐道堂集》等。在江都做过知县的陈文述对于大自己近40岁,名重一时的“八怪”罗聘的作品“颐道过眼”那也是一段必然的艺缘。
谈到罗聘,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他擅画鬼。纪昀在《滦阳消夏录》中记述到:“扬州罗两峰,目能视鬼,曰:凡有人处皆有鬼,其横亡厉鬼,多年沉滞者,率在幽房空室中,是不可近,近则为害。其幢幢往来之鬼,午前阳盛,多在墙阴,午后阴盛,则四散流行,可穿壁而过,不由门户,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是随处有之不为善。又曰:鬼所聚,恒在人烟密簇处,僻地旷野,所见殊稀。围绕厨灶,似欲近食气;又喜入溷厕,则莫明其故。或取人迹罕到耶?所画有《鬼趣图》,颇疑其以意造作,中有一鬼,首大于身几十倍,尤似幻妄。”[ 丁家桐、朱福烓著《扬州八怪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205页。]鬼就在人中间,人中即有鬼。李卓吾评《西游记》的一句话:“妖魔反覆处,极似世上人情。”[ 同,3,第206页。]鬼趣者,人趣也。
擅画《鬼趣图》的罗聘以“冰壶秋月”作为自身的心灵写照,定有深意。作为扬州八怪的殿军,世道已至清中晚期,封建王朝“日落”时分将近,他与盐商、官家关系亦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然而文人心理的底线是有的。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似是“冰壶秋月”的出处。冰壶者,为盛水的玉壶,喻洁白;秋月者,为中秋的月亮,喻皎洁。冰壶秋月,指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喻品格高尚。
罗聘,字遯夫,别号较多,有两峰、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蓼州渔父、师莲居士、依云和尚、却尘居士等,每个别号都有些说法和故事,如:“因罗氏家族祖居之地在黄山之麓,抬头即可见莲花、天都二峰,故号两峰;……晚年尤嗜佛,寓居京师佛舍,屡屡变动,丁敬尝赠以《无所住庵》印,罗聘延伸其意,既无所住,只好依云而居,故有‘依云和尚’之号。”[ 同1,第235页。]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他一生的经历是丰富的,艺术思想的形成是有扎实根基的。其生卒年从《罗两峰墓志铭》可知:君生于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七,殁于嘉庆四年七月初三日子时。即:生于1733年,卒于1799年。
罗聘早年入金农之门学画、学诗,为其日后在艺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罗聘的父辈喜金石善书画,这说明罗聘后来走上书画创作道路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同1,第238页。],三上北京及游历各地,是其晚年变法的外在原因,而晚年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则是其艺术走向的内在动因。罗聘晚年以“心学”为基础,超越流派的界限,融会贯通,自出门径。罗聘晚年的书画艺术在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上都与扬州八怪的格调拉开了一定距离,这也是一个画派殿军人物在本流派中理应起的作用。
“冰壶秋月”四字,以篆书为架构,以隶书为肌肤,以行书为笔意。用墨浓淡干湿,率意而为,自然天成。“表现美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有时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出于同样目的的不同的方式方法之间,却可能是对立、冲突的。比如,抒发是一种方式,装饰也是一种方式;表现其自由意趣是一种方式,展示其工艺技术也是一种方式——作为各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美,这并无相左之处。”[ 陈振濂《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9页。]罗聘此作是一种抒发和装饰的统一,自由意趣的偶然欲书之所得,也是其书法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以此可观罗聘的艺术天赋是极高的,具有很强的艺术创新、创造能力。题款书法,亦具个人风貌,楷行相间,有一些隶书笔意,有时也“糅合”一些草书于其中。中锋用笔,线条瘦劲,应取至唐宋人笔法。清秀的小楷书题款在青壮年的画作中时有出现,有些碑的味道。赵孟頫有句名言:“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罗聘此幅作品的结字,可谓一阵清代中后期书风特色扑面而来,这亦与同时代的大学者阮元所论书道有些背离。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经典名言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而另一位清代学者钱泳在《书学》中对阮元的观点进一步解释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宜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厚重端严,宜于碑榜。”
扬州地处中国南北的中部,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历来是南北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各类文化交融之地,书法风格在清代扬州,由于南北书风的出现,亦在此地产生了碰撞,形成了“八怪之风”,即:多种书体融合在一幅作品之中,多种笔法会在一幅作品中出现,多种书体、笔法形成一幅完美的作品。“扬州八怪”群体中大多有此风格,而每人的表达、表现又是迥然不一,但又能结合的那么自然,天衣物缝,让人赏心悦目,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感知“八怪”们内心对艺术的一种强烈追求和大胆实践。
罗聘此幅作品虽只有数字,但也让人感知到其之于书法的挥洒之乐和抒情之举。汉代蔡邕《笔法》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书法是为人服务,还是人为书法服务,我认为人应是起主导作用的。“冰壶秋月”四字虽为严整的篆书结体,但作者以隶书和行书的笔意,自由挥洒出别开生面的气象,是其才情和内心观照的表达,是散怀抱、恣性情后的一种自由挥洒,也是罗聘难得一见的存世书法佳作。这种心手两忘、自由挥洒的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罗聘的一生经历有很多未解之谜,“三上北京”其中有一次丢下病重即将离世的爱妻而不顾,应是背负重大使命而走的,以此心情成就“冰壶秋月”书法佳作似也在情理之中。
从书法本体发展来看,罗聘和其它扬州八怪们,是与主流本体拉开了一定距离,但这种书法创新的探索是有益的,它激活了一个时代的创新创造热情,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