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炜 田桂棠
内容提要:唐代扬州制造的铜镜精美无比,名响天下。当时文人墨客竞相讴歌,神话传说遍于国中。目前扬州博物馆藏有唐代铜镜的精品、极品百件,现笔者以《唐代诗歌中的扬州铜镜》略介扬州唐镜的神奇,及其对现实精神生活的积极寓意。
关键词:唐代诗歌 扬州铜镜
众所周知,唐代扬州铜镜的产量、质量和工艺的精美程度均居全国之首。目前扬州博物馆藏有唐镜百面,基本概括了唐代铜镜的各个种类。
这些馆藏唐镜款式各异,名称不同。有的名称来自历史传承,有的则是依据镜背纹饰和铭文由方家所起。
唐代皇家所用或赏赐臣下的铜镜,叫千秋镜。它有个来历:
开元十七年(729年)左丞相张说为了讨好,上表唐明皇以皇帝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王公以下须向皇上献镜。第二年,唐明皇还装模作样地向臣下赐镜,并写了首《千秋节赐群臣镜》①的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此后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九龄为此进谏,极言得失,被罢官;安禄山蒙赐千秋镜,却起兵造反,祸及天下。
而由方家据镜背纹饰起名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镜背纹饰取材广泛、丰富多采,所以花卉、果实、禽兽、人物、神仙、八卦、山水、图案、铭文……都可成为镜名的组成部份。不过在唐代的诗歌中,一般多以菱花镜、鸾镜来代指各种铜镜,而更多的则统称为明镜。如杨凌的《明妃怨》②说:“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顾况的《梦后吟》③则有“明镜唯知老,青山何处深。”
在李商隐的《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韻》④中说:“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那么这面照妖镜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中并未言明。但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登涉》所言“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27.5厘米)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若于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可知照妖镜即是普通的铜镜,只是用途不同罢了。
时光飞逝,晋唐两朝距今已一千多年,铜镜也早被玻璃镜取代。然细心观察今日扬州仍有门头嵌镜辟邪的古风可觅。
唐代铜镜除了照面和辟邪,在除夕或岁首还用于占卜,叫“镜听”。
李廓的《镜听词》⑤对此进行了描写:
“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昔时长著照容色,今夜潜将听消息。门前地黑人来稀,无人错道朝夕归。更深弱体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铜片铜片如有灵,愿照得见行人千里形。”
而王建的《镜听词》⑥则对一位问卜妇女的内心进行了刻画:
“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口祭】【口祭】下堂阶,独立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此外,铜镜对于诗人来说还另有妙用。刘禹锡说:“把取菱花百炼镜,换他竹叶十旬杯。”⑦白居易说:“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⑧
你看,一个以镜换酒,一个以镜换杯,一唱一和够浪漫的了!
韦应物对扬州铜镜情有独钟,他在《感镜》⑨诗中作了评价:“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前句说扬州为铜镜著名产地,后句赞扬州铜镜工艺精美。话虽不多,但“菱花匣中发”的“发”字却把扬州铜镜给说活了。
那么扬州铜镜又是如何铸造的呢?龙护老人的《铸镜歌》⑩ 正文之前有个注:
“天宝三载(744年),扬州进水心镜,纵横九寸(27.5厘米),背有盘龙,势如生动。七载,秦中大旱,叶法善用镜龙祈雨。云从之出,甘霖大霈。初铸镜时,有老人自称龙护,同一小童名玄冥至炉所。经三日,失之。于炉前获素书一纸,并一歌。移炉于扬子江心,五月五日午时铸成焉。”
这歌的歌词是:“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上清仙子,来献圣聰。”
看来,这位龙护老人肯定是个精通冶炼之术的道士。不然这镜上的龙不会这么活,也不会这么神!至于他为什么要在江中舟上铸造,笔者猜想可能是技术保密,或是天机不可泄露的缘故吧。
白居易对此是比较关心的,他在《百炼镜·辨皇王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