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东北“三皮”

展览时间:2018.12.01-2019.02.13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说起寒冷的东北

大家都会想到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鹿茸

其实东北不光有这“三宝”

还有“三皮”也是东北人民的心头好


兽皮文化的历史发端几乎与人类的诞生相踵顶,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的幼年时期都是在兽皮的围裹中度过的。古老的兽皮衣饰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远古先民从只会剥离兽皮围裹身体到制作各类兽皮衣饰,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文化的积淀,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兽皮加工工艺。

图像 2019-4-30,16.12.jpg

鄂伦春族狍皮衣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长期的生活经验使北方游猎民族掌握了各类皮子的特质,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部位的皮质选用兽皮,可制作不同的衣饰。例如冬季的狍皮毛长而密,呈青色,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短而薄,呈褐红色,适宜做春夏的衣装。秋季狍会长出青黑色的毛,这时狍并未长出较长的绒毛,毛又十分短,特别适宜制作手闷子和手套。  

    鄂伦春人猎取的野兽中,绝大多数是狍子,狍头皮原料非常丰富。鄂伦春族妇女把猎取到的整狍子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与狍子的头一模一样,故称其为“狍头皮帽”。

    东北地区有个说法是“傻狍子”,狍子非常傻,看到自己的同伴就会靠近过来。所以鄂伦春族同胞正是利用了狍子的这种习性,用栩栩如生的狍头皮为帽诱惑狍子,提高了捕猎成功的几率,同时在众多的兽皮衣中袍皮衣以保暖功能最佳而著称于世。

图像 2019-4-30,16.12 (4).jpg

赫哲族鱼皮衣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地带,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也是唯一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民族,史称“鱼皮部”。

    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赫哲族人会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使用特性,用不同的鱼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

    鱼皮衣耐磨、抗湿、保暖。由于北方天寒地冻,环境污染不重,用鱼皮制作的服装基本上不会发臭和腐烂。

图像 2019-4-30,16.12 (9).jpg

鄂伦春族桦皮水桶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桦树皮文化的历史极为悠久,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在我国境内最早出现这种文化可追溯到西周初年,距今2000~3000年。在莺歌岭遗址上层一号房址中,就曾出土了一件桦树皮器,由此可见,早在2000~3000年前,桦皮制品就和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古代先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历五、六月份是剥取桦树皮的最佳时节。这一时节大小兴安岭的桦树刚刚长出浅绿的嫩叶,桦树皮水分较多、柔韧性强、容易剥落,是剥取桦树皮的最佳时机。如若提前剥取,桦树皮则会比较干燥,柔韧性也比较差。一旦错过剥取的最佳时节,桦树皮就会变的坚硬。

    剥取桦树皮一般会选择树干笔直、树面光泽、无硬结的白桦树,再根据所制器物的大小量出长度,然后在树干的上下各划一圈,中间再竖划一刀,稍稍一启,整张桦树皮便剥落下来。剥取桦皮必须非常仔细,需要高超的技艺,以保证桦树剥皮后不死。

    白桦树皮制成的物品具有质地柔韧、易塑造、不怕水、不怕碰撞、防腐耐潮、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