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馆藏紫砂壶赏析


扬州博物馆 徐仁雨

内容提要:自明代晚期宜兴紫砂壶盛行,至今已经形成了独有紫砂壶文化。扬州有丰厚的茶文化历史,宜兴紫砂壶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笔者通过对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的梳理研究,在展现扬州紫砂壶文化历史风貌的同时,尝试分析了其中的审美趣味,以透显紫砂壶作者的艺术精神与使用者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扬州、宜兴紫砂、紫砂壶、茶文化

扬州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扬州市民所乐于的传统生活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皮包水”指的就是喝茶。茶喝久了,自然会多些讲究,选的茶,取的水,用的器皿,都要比较个一二。唐末五代学士毛文锡曾于《茶谱》中记述过各地名茶,其中就提到了扬州“禅智寺”的茶,“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枕蜀冈,有茶园,其味甘香如蒙顶也”。【1】可想而知扬州蜀冈上所产的茶,其品质绝非一般,可称之为茶中上品。而“天下第五泉”即在扬州蜀冈中峰大明寺、清康熙乾隆南巡时行宫的花园内。唐代茶圣陆羽、状元张又新、刑部侍郎刘公伯皆为此泉作过记。乾隆皇帝曾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内,茶兴助其诗兴:“有冽蜀冈上,春来玉乳香。”扬州蜀冈既然有这样的好茶好水,那茶具更是要讲究些了。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认为,茶碗以越州青瓷为上;到宋代,则是以建窑黑盏为最佳;而至明代,饮茶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团茶渐渐被散茶取代,人们对茶具使用逐渐由“碗”转移到了“壶”。明代学者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2】同时代的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也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3】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紫砂因其材质的独特性能,超越银、锡、瓷等材质,在明代晚期紫砂壶已成为了饮茶的首选器皿。这在讲究喝茶的扬州的历史文物中也是得到印证的,现将保存于扬州博物馆的部分紫砂壶稍作整理,略为介绍。

14840309681560.jpg

明“大彬”款紫砂六方壶

1968年江苏省江都县丁沟乡红飞村郑王庄明万历44年曹氏墓出土

通高11厘米、口径5.7厘米;

朱红色砂胎,胎中由于含有云母,隐现银星闪点。壶圆口方唇,直颈微敛,折肩,六棱形直腹略向内收,六方形圈足。圆盖,倒锥形钮,钮面模印对合的半弧纹;六棱形三弯壶嘴,五棱形耳把;底部正中竖刻楷书“大彬”款。壶流,把,款字皆位于一中线上。该壶壶身为泥片拼接而成,流、把为手工捏塑镶嵌于壶身,整体简约古朴,线条流畅挺拔,具有鲜明的晚明造型装饰风格。

14840310055330.jpg

明嵌玛瑙紫砂包锡蛋形壶

征集

通高13.5厘米;

紫砂胎外包锡皮。壶似蛋形,圆口短颈,溜肩、垂腹,圜底下承三乳钉足。壶盖圆鼓,嵌玛瑙圆钮,盖面以钮为中心,堆贴四向花叶纹;壶嘴为嵌玛瑙的短直流,壶把为嵌玛瑙螭形耳把。蛋形壶为古壶式,清代文学家吴梅鼎在《阳羡磁壶赋》中将供春壶时即提到“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埏(壶名龙蛋),方兮若印(壶名印方,皆供春式)。”而明代周高起在考证徐友泉作壶的款制时也提到了“鹅蛋”式。

14840310389818.jpg

清紫砂合菊壶

旧藏

通高7.8厘米、口径6.2厘米;

紫褐色泥胎。壶直口、丰肩、扁圆形折腹,饼底微内凹。圆盖,压印菊瓣装饰;小圆柱钮,形如花梗;钮下模印一圈花萼纹。壶折腹处起一道弦纹,上腹压印如覆菊,下腹压印如仰菊;壶嘴短小,小环耳把;饼底亦压印菊瓣纹,中心模印一朵花芯。该壶整体如一朵倒扣的菊花,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造型端庄,胎质温润,制作工细,应为清代道光时期紫砂珍品。 

14840310684607.jpg  

清“少云”款嵌玉紫砂锡壶

征集

通高10.2厘米;

紫砂胎外包锡皮。壶身呈竹节形圆柱状,短直颈,平底。壶盖子母口,圆柱形玉钮,方形直流嵌玉壶嘴,方形嵌玉耳把。壶身一侧刻竹纹,一侧刻行书“石枕月侵蕉叶梦 竹炉轻拂落花烟 少云刻”。此壶工艺巧妙,制作精细,且诗画装饰刻工精道,竹节形壶身造型与所刻诗画相互呼应,意境清雅,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14840310965617.jpg

清紫砂汉君壶

旧藏

通高9.2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6.6厘米;

红褐色砂胎。壶平口、折肩、直腹、胫部弧收,平底内凹成圈足。壶圆盖微鼓,扁泥条桥形钮;扁圆形壶嘴,扁圆环耳把,嘴、把皆起折线,与壶身折线相应。壶盖内与底部中心各有一阳文篆书“杨氏”圆形印款。“杨氏”即清晚期紫砂女艺人杨凤年,为紫砂名家杨彭年之妹。其制壶,构思巧妙,造型典雅,制作工细,是难得的杰出女紫砂艺人。

14840311187324.jpg

清“万泉”款紫砂方壶

旧藏

通高10.2厘米、底径11.1×11.1厘米;

土黄色砂胎。壶壶呈正方形,方钮、方盖,盖平嵌与口内。壶嘴,壶把皆为方形,且上沿与壶身平齐,方圈足。壶外光素无纹,仅盖内印有阳文篆书“万泉”方款。“万泉”即蒋德林,为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紫砂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林“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1484031137668.jpg

清紫砂掇球壶

旧藏

通高14.7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0.4厘米;

紫褐色砂胎。壶圆口方唇,束颈、丰肩、球腹,平底内凹成圈足。圆弧顶盖,扁圆钮,一弯嘴,螭形圆耳把。该壶体型硕大,整体丰满,线条圆润,壶把做成螭尾形,显得朴拙中不失灵秀。

14840312077876.jpg

民国“戴玉屏”款紫砂壶

旧藏

通高6.3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6.1厘米;

栗色砂胎。壶圆口、平沿、镶盖、倒椎钮,斜腹内收,圈足。壶口沿下横置对称泥条鋬耳,口沿至下腹部置单孔短直流,底心印阳文篆书“戴玉屏制”方款。该壶作者戴国宝(1978-1926),字玉屏,为著名紫砂店号“铁画轩)创办人,紫砂陶艺人。艺名“玉道人”,“玉屏道人”,“仿雪”、“铁画轩主人”。

14840312273994.jpg

民国“跂陶”款方钟壶

旧藏

通高10.4厘米、口径4.9×4.9厘米、底径10.2×10.2厘米;

紫褐色砂胎,壶四方形,方形镶盖,桥形钮,溜肩,直腹,胫部外撇,方形圈足。方形三弯壶嘴,方螭耳把;壶腹一侧刻隶书“碧沉霞脚碎 茗盌酌云膄”,行书“跂陶”款;一侧刻折枝梅花;壶底中心印棂纹边框阳文楷书“宜兴紫砂”方款。此壶整体造型古朴,刻工遒劲洒脱,为民国初期紫砂壶工艺的典型代表之品。

14840312496696.jpg

民国紫砂堆贴梅花纹壶

旧藏

通高12.3厘米、口径7.7×6.4厘米、底径7.1×6.2厘米;

朱红色砂胎。壶方形口沿,束颈、垂腹,平底下承四折脚足。四角券顶形盖,盖上堆贴松枝纹钮;壶嘴为竹节形三弯流,壶把为松枝形曲柄,壶嘴、壶把由根部分别延伸出松枝、竹枝缠与壶身;壶身一侧堆贴梅枝纹,壶底中心印棂纹边框阳文楷书“紫砂茗壶”方款。

除此馆藏紫砂壶外,1999年扬州市大东门路南的扬州城遗址清代地层中曾出土了一批基本完整的紫砂壶【4】,其壶形制多有相同,造型简约。其中一件紫砂壶壶身刻楷书横款“玉峡泉”;在清代诗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中提到“饥餐白滚安江社,饱吃干烘玉峡泉”。【5】董伟业,字耻夫,号爱江,自号扬州董竹枝,原籍沈阳,后流寓江都,乾隆五年(1740)作《扬州竹枝词》九十九首,其中记述了扬州大量的物产名胜、文艺风情。由此可知“玉峡泉”应为当时的茶寮。

148403127192.jpg

自明代晚期宜兴紫砂壶兴起,扬州就成为了其重要市场。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详细地记载了康乾鼎盛时期扬州的地理名胜、风土人物,其中有多次对宜兴紫砂壶的记述。

扬州天宁寺旁曾有“香雪居”,“所鬻皆宜兴土产砂壶”,可谓是当时的紫砂壶“专卖店”。【6】

有一位“臞生居士”江增,好云游山水,随身携带一套“游山具”,其中便配备了一件宜兴砂壶。【7】

此外更有人热衷于收藏宜兴紫砂壶,如盐商徐赞侯的门客韩奕“买园湖上,名曰韩园”,“蓄砂壶”【8】;僧离幻“好蓄宣炉砂壶”【9】。

在小金山天雷坛曾设有醮坛,祭拜吕祖,坛中所设供器更有一件时大彬壶“盖与口合,如胶漆不能开,摇之中有水声,斟之无点滴,数十年如一日。”【10】

由此可见,宜兴紫砂壶在明清扬州世俗生活、宗教活动、士大夫文化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就留下来了丰富的历史印迹。而究其魅力所在,除了紫砂对于饮茶功用的独特性能外,应该更多的在于历代制壶艺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制壶精神,其所赋予紫砂壶的深厚文化内涵。

《扬州画舫录》中记时大彬制壶“遇不惬意,碎之,至碎十留一;皆不惬意,即一弗留。”【11】制壶如此追求完美,存世之壶也必然都是极致的珍品。

目前公诸于世的大彬壶除扬州博物馆藏大彬六方壶外,仅有:故宫博物院藏藏时大彬款红雕漆壶;南京博物院藏大彬款提梁壶;1972年11月四川省三台县印刷厂基建工地明末窖藏出土的万历甲辰大彬制款长方壶;1984年8月江苏省锡山市甘露乡萧塘明崇祯2年华师伊墓出土的大彬款柿蒂纹三足壶;1987年5月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明崇祯5年张光奎墓出土的丁未夏日时大彬制款圆壶;1987年5月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明崇祯15年杨如桂墓出土的大彬款腰圆式提梁壶;1987年7月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明万历38年卢维祯墓出土的时大彬制款鼎足盖圆壶。这些壶在古代即为时人所珍藏、供奉,生后亦被携之长眠。

紫砂因其良好的可塑性,使制壶者的构思得以尽情发挥,无论光货,花货还是象生,皆无拘束;制作工艺多样,或雕镂、或堆塑、或模印、或镶嵌;装饰题材丰富,符号、图案、诗文绘画、书法篆刻应有尽有;而且根据紫砂原料配比和烧造工艺的不同,紫砂壶也会随之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时,呈现出的就是一把造型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紫砂壶。当饮茶者手捧这样的一把紫砂壶品酌时,除了感受到视觉、触觉、味觉上的享受外,更会引来精神上的无限遐想。也许这正是紫砂壶文化经久不衰的奥义所在。作为文物收藏研究的重要门类,紫砂壶已经绵延了近五百年,所承载的应该不仅限于紫砂壶工艺的历史,而更多的是饮茶者对当时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尚君:《毛文锡茶谱辑考》,《农业考古》1995年4期;

2、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418页;

3、高英姿选注《紫砂名陶典录》,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3页;

4、龚良主编《紫玉暗香》,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36-42页;

5、董竹枝著《扬州竹枝词》,夏友兰等编《扬州竹枝词》1992年;

6、清李斗著《扬州画舫录》卷四,九七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7、同上,卷十二,二六三页;

8、同上,卷十四,三一八;

9、同上,卷十五,三四零;

10、同上,卷一,二五页;

11、同上,卷四,九八。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