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馆藏黄杨木雕赏析


刘永红

内容提要:黄杨木雕因其材料的珍贵性及独特性,再加上匠人们各种纯熟多样的雕刻技法使其造型精巧细致,线条流畅自然无斧凿痕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本文以馆藏黄杨木雕精品赏析为例来对其进行具体介绍。

关键字:黄杨木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仿古小摆件  黄杨木雕达摩像  黄杨木雕臂搁  黄杨木雕如意  黄杨木雕鼻烟壶

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黄杨木雕因其木得名。黄杨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本不是生长在土壤里,而是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在没有任何污染的环境下生长,可以说是吸收天地之精华。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逢冬开花,春到结子,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3—5米高,直径也不足15厘米,所以有“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旧时传说黄杨遇闰年不仅不长,反要缩短。苏轼在《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博物要论》中更是提到有人做过测试,称闰年黄杨并非缩减,只是不长,故黄杨木有“千年矮”之称谓。因生长缓慢,黄杨木一般生长有五、六十年才可作为雕刻之用,故其材质特别坚韧,其“进退”之意又为古代文人所重,誉为“修身之木,君子之材”。

黄杨木的香气很轻、很洁,雅致而不俗艳,是那种完全可以用清香来形容的味道,并可以用来驱蚊。另外,黄杨木还具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在黄杨木生长地的古代山区,就有采黄杨叶用作止血药和放置黄杨枝来驱蚊蝇的习惯。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 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经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因此特别适宜精雕细刻,精致的程度可在一厘米宽的材料上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刻划得惟妙惟肖,将眼眶和眼珠都表现得神采奕奕,这也是其他木材难以企及的,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经常抚摩,色泽愈加光亮,如包上一层漆浆,给人以古朴美观的感觉。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到明清两朝变得最为兴盛,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有着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黄杨木雕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还雕成各种造型的小挂件,如瓜果、笔筒、如意、香炉等,并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以表达和寄托人们的种种情思,并作为一种礼品,相互馈赠,传情达意。

扬州博物馆所藏黄杨木雕文物件件都为精品之作,让人观之爱不释手,下面将其介绍如下。

一、清代黄杨木雕仿古松树小摆件

该件黄杨木雕为厚度2.2厘米的不规则长方形状,采用双面镂透雕技法雕琢出金钱松苍古的树杆表层形象一截,并以此为背景,于其上又浮雕出一根遒劲的松枝,用深刻技法表现出团簇的松针,该件木雕正反色泽有所差异,背面清亮,正面色泽深沉,正面刻裤钱形印“流霞轩”,方形印“ 墨渊珍玩”各一方,背面后补铭记四行,“此仿古浮雕精细玲珑洵珍品也民国第一癸未秋仲 泉公得于金陵嘱刻字记之因拟摹铜及古珍藏二印 并誌数语于后吕恭丞”,半月形迎首印,方形印各一方。此器为清代案头小摆件,民国后补款,整体造型古朴精致,把松树坚韧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松在古代人们心目中认为是百木之长,在古籍中亦有载“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所以,松除了是一种长寿的象征外,也常常作为有志有节的代表和象征。

该摆件应系文玩的一种,所谓文玩指的是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器玩。文房四宝尽管创始很早,但一直发展到唐宋时代,即传统书画艺术趋向成熟完善和文人士大夫集团形成以后,它们才真正找到并且实现自己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成为文人学士乃至帝王官宦书斋案头不可或缺的器用。文玩的一大特点是小巧。作为书桌案几之玩用,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既可供设于案上,又可把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特别是有些赏玩摆件,往往是大块的浓缩,大件的缩小,小中见大,芥纳须弥,古玩界又有“小器大样”之说。文玩的另一个特点是雅致。其材质、工艺往往体现文人学士之情趣品位。工匠艺人们大都是适应文人的审美情趣而奏刀操觚的,有的直接出自文人的创意,甚而有的本来就是文人雅士偶一为之的即兴之作,因此文玩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最为丰富。此摆件不仅造型小巧有寓意,更有题款与铭记让其价值更上一层。

14840200983798.jpg

14840200989474.jpg

二、清黄杨木雕达摩像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古代南印度僧人,公元6世纪初,他渡海入中国弘扬禅法,曾会南朝梁武帝,后又渡江北上,驻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递衣钵后出游,有“面壁九年成正果,风风火火渡江来”的说法,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一直以来,达摩造像玉石雕件,多以达摩弘法时极具传奇性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主要有达摩面壁、一苇渡江、携履西归等。在工艺美术领域,达摩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创造。历代能工巧匠充分发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特色,依据个人对佛教、对达摩的认识与理解,利用铜、陶瓷、玉、翡翠、象牙、竹木、犀牛角、各色巧石、泥塑、贝雕、刺绣、铁画、面塑、漆器、竹编、玻璃、麦秆羽毛贴画、剪纸等林林总总的材质与样式,构思、制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达摩形象,由此衍生出的达摩文化,以其深厚的民族特色、人文底蕴受到各界人士以及平民百姓的关注和重视,对达摩的收藏,寓意欣赏者具备坚忍不拔、勇猛精进之力。

例如本馆所藏达摩像连座高29.8厘米,系用黄杨木雕刻而成,达摩雕像立式,高鼻深目,造型为传统的罗汉式。面目似胡人,而衣饰则纯为汉人装束,表情严肃,两耳垂肩,衣裙飘逸,呈现出栩栩如生的行走姿态,雕刻线条流畅,无斧凿痕迹。由于是精雕细刻,不仅身上的衣服有很强的飘动感,而且对眉、眼、口、鼻、手脚等处,也都刻划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作品采用圆雕技法,比例协调,刻工精致细腻,线条流畅自然,人物塑造生动。尤其是达摩的双眼极其有神,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可称得上是材料优良,雕工精细,是黄杨木雕中的一件精品。

14840201151167.jpg


三、清郭兰石刻黄杨木琴式臂搁

此件木雕臂搁长29厘米,端首宽4.6厘米,系用黄杨木雕成古琴形状,琴面上侧等距嵌饰大小不等圆形骨片13片,居中刻行书诗句一行“一桶水倾如佛语,两重纱夹起江波”,钤印“兰石”。在中国文人绅士必备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中,古琴,历来以古朴高雅而排在首位,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重要性可见一斑。该琴形臂搁,制式标准,做工精致,亦如真琴,置于案头自有绕梁余音,其器形端正、品相俱佳,那雅致的外形常常牵动人们的怀旧情感。其书法诗句出自《随园诗话·卷十五·五十六》【或问:"杨升庵有句云:‘一桶水倾如佛语,两重纱夹起江波。'应作何解?"余按:徐骑省不喜佛经,常云:"《楞严》、《法华》,不过以此一桶水,倾入彼一桶中。倾来倒去,还是此一桶水。识破毫无余味。"此升庵所本也。方空纱用一层糊窗,原无波纹;夹以两层,必有闪烁不定之波。恐升庵即事成诗,未必有本。余亦有句云;"水痕泻地方圆少,雪片经风厚薄多。"一用《世说》,一用《东坡志林》。】

作者兰石即为郭尚先( 1785—1832),字元升,又字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一八零九)进士,官大理寺卿。郭尚先一生博学多艺,著述甚丰。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以致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他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尤擅兰石;其篆刻则古朴浑厚,法度精严,被誉为深入汉人之室。他著述亦丰,除《芳坚馆印存》二卷行世外,还著有《进奉文》、《经筵讲义》、《增默庵文集》、《增默庵诗集》、《芳坚馆题跋》、《使蜀日记》等计二十三卷,并辑有《宋元明诗三百首》等。因此可见该臂搁不论做工还是书法都极为精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14840201289920.jpg

四、清黄杨木透雕松鼠葡萄纹如意

如意,如人之意,自六朝起,就成为祥瑞的馈赠礼品及陈设佳器,到了清代,因满族风欲重现祥瑞的风尚,因此如意的制作和馈赠风气更有盛行。清代如意由于有祥瑞之象,故此琢制甚多,采用的材质也是包罗万象,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形制上变化不多,而装饰和主题却是千百各异,尤其是配以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如意的品类极多,工艺繁复的就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由于如意主吉祥故此施于如意之上的纹饰也多取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如桃果、灵芝、蝙蝠之类。

我馆所藏如意长39厘米,如意头宽10厘米,高8.4厘米,以一根略呈弯曲度的黄杨木枝杆内心为轴心,在其周围用镂、透、浮雕的技法雕刻出弯曲缠绕连绵不断的葡萄藤及肥大的葡萄叶和累累果实,于藤萝间还雕刻了四只正在偷吃葡萄的灵活的小松鼠,各呈姿态,宽大的如意头由榫头相接,上面雕刻了石榴和两只绶带鸟,有着福寿吉祥的寓意。葡萄果实成串成簇,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富贵长寿,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松鼠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纹寓有“多子多福”、“子孙万代”的吉祥意愿。而绶带鸟和石榴这种搭配最早在明朝宣德年间就已出现,“绶带鸟”寓意“长寿”,“石榴”代表“多子”,寄托了人们最质朴的愿望——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绶带鸟为两只,寓意为夫妻同心长寿,双鸟栖于硕果累累的石榴枝头,祝福多子多福,此代表吉祥寓意的如意不失为送礼之佳器。

14840201446633.jpg

五、清黄杨木雕鼻烟壶

鼻烟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16世纪以后,鼻烟传入中国东北地区,那里的游牧民族无法在马背上用烟筒吸烟,鼻烟正适合他们马上吸闻,所以很快流行开来。鼻烟壶以其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用料、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供人玩赏和显示身份地位的艺术佳品。中国的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是中外文化艺术有机融合的典型器物。我馆所藏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黄杨木雕鼻烟壶,堪称鼻烟壶工艺瑰宝,也是黄杨木雕中的经典代表之作。

此壶通高6.9厘米,肩径3.7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 1.8厘米,附盖,壶小口、溜肩、深腹、圈足底,集圆雕、浮雕、深刻于一体。布局精当,人与景、人与人、景与物之间,雕刻得既有远近高低之分,又有阴阳之别;既有浮透结合、繁简互映的特点,又有疏密有序的长处。壶盖雕刻一老翁,手捧酒盅,倚坐于酒瓮旁,这是以李太白醉酒图为题材雕刻的。壶盖下安有象牙小勺,纳于壶内,小勺用于掏取鼻烟,象牙细勺柄上端浅刻西汉李延年的诗一首,诗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岂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款为:寿之仁兄大人大雅正之,下款为:逸琴弟郑桐刻。其象牙细勺柄下端的勺碗内又浅刻一幅古代装束的绝世仕女图,与诗文形成一体。壶的周身雕满人物、建筑和风景,消遣休闲的老翁有的三三两两聚会,有的在悠闲自在地读书。十一个老翁或坐、或站、或倚、或扶,神态安详,姿态各异。

从壶肩部云层空隙处的竖行“植之刻”阳文款得知,其作者姓朱,名植之,为清末扬州著名雕刻艺人,精于木雕,尤以果核微雕闻名。《新修江都县志卷二十六·列传第八·页十六》记载“朱植之善雕刻,能于一桃核上刻七十二猕猴”,《新修江都县续志卷七下·物产考下·页三十》记载他“雕桃核,雕为猕猴,形成各种人物花鸟,有于一桃核刻雕十八学士……他处多不能及”,象牙勺柄上浅刻的书法,字迹细如蝇足,笔力挺劲,需借助放大镜方可辨认清楚,而浅刻仕女简洁飘逸、神态逼真。其书画浅刻者为郑逸琴,名桐,清末至民国江都镇大王庄人,他亦工书画、浅刻,在《新修江都县续志卷六·实业考六》中有“郑桐雕刻肩骨”获奖记载,存世作品极少。这件二人联手作品,无论雕工还是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是雕刻品中的罕见之作。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不仅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使他们手中的黄杨木雕艺术更加绚丽多姿,身价百倍,而且黄杨木雕材料的珍贵,也为黄杨木雕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境界,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而加上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的圆雕艺术,作品特点主题突出,形象生动, 衣纹细腻层次分明,精美占朴,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有独到之处,所以作为“木中君子”的黄杨木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大多对黄杨木雕钟情有加,使其身价十分高贵。而近年随着人们收藏兴趣的日渐浓厚,收藏知识的逐步普及,收藏门类也越发丰富,除了陶瓷、字画与古家具,以珍贵木材制作的杂项也日渐成为收藏者的目标,其中就包括黄杨木雕。黄杨木雕收藏一要看年代是否久远,因其木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具有象牙般的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年代越远,价值越高;二要看雕刻技法,黄杨木雕主要用于艺术欣赏品,因此雕工非常讲究。除了圆雕、镂雕、浮雕外,还创造了镶嵌、劈雕等多种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完成一件黄杨木雕一般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一件精雕细刻的写实人物作品一般要花费艺人几个月的时间。最后看是否名家雕刻,自古以来,黄杨木雕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和大师,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作者名头越大,价值越高。作为收藏品的黄杨木雕还可以装饰,点缀居室,也可以当高雅礼品赠送亲朋好友,更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保值增值,真可谓一举几得。

14840201647866.jpg

参考文献:

1、《故宫藏黄杨木雕赏析》,刘静,《收藏界》2008年第5期 

2、《艺苑奇葩 藏界新宠——黄杨木雕收藏前景看好》,石晓,《收藏界》2008年第5期

3、《古朴典雅 精致圆润 黄杨木雕的收藏价值》,汤虎,《经贸世界》2004年第1期

4、《巧夺天工的“植之刻”黄杨木雕鼻烟壶》,周长源,《扬州日报》2008年5月10日

5、《乐清黄杨木雕》,阮静,《浙江档案》2007年第11期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