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博物馆生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 扬州双博馆建设之思与考

袁 淮   徐忠文


[摘要] 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博物馆事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在这个时期重视博物馆生态及生态环境问题,是更好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使博物馆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将生态学思维引用到博物馆建设中来,从保护博物馆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角度,谈点扬州双博馆建设的体会。

关键词:博物馆  生态  生态环境  保护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简称“扬州双博馆”)经过三年的建设,于2005年10月竣工并正式开放,至今已经运行近七年的时间。三年建设的过程和新馆七年的实践是我们对博物馆不断探索思考的过程。过去人们对博物馆建设的讨论,大多是馆舍设施,藏品的征集、管理、研究、陈展宣传等问题,很少从更大范围内考察和研究博物馆的生存和死亡规律。在扬州双博馆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萎缩与淘汰,是复杂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而其中许多因素我们是可以预见和调控的。从十七世纪末世界上第一所博物馆问世,她的天职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并借此进行社会教化,引导社会成员进行历史的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思考。这是博物馆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因此,博物馆的遗传基因主要是文物和相关知识及其传播,博物馆是文物和相关知识承传的特殊载体。当外部条件不能满足内部需求时,博物馆必须作出内部调适,但这样的调适是有限的,因为博物馆的基因不会变,否则就不是博物馆这一“物种”了。博物馆物种需要保护和优化。世界上任何事物生存都是有条件的,博物馆也不例外。当外部条件满足内部需求,博物馆则生存发展。当外部条件不能满足内部需求,博物馆则休克死亡。博物馆的生存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态学(ecology)原意是居住的学问,进一步解释就是研究生物和他周围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全部关系的学问。后来人们将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人类生态学”,进而对“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等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讨论。

一、博物馆建设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文物资源。制约盲目、重复、不规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博物馆群。

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要建博物馆,首先要考虑的是文物资源问题,没有文物的博物馆不能叫博物馆。扬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老祖宗在地上地下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扬州博物馆有着60年的建馆史,积累了大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物和资料,但仍然有不少文物分散在县区馆和考古队手中。扬州县县有地志性博物馆,有些城区也收藏文物筹办博物馆。各地方政府有这样的积极性是好事,但如何合理使用国家文物资源,合理布局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批同一文化类型的文物,是否要因行政区划而分成若干份收藏?考古队文物最后是自已办个标本陈列室,还是移交给博物馆?移交给哪座博物馆?我们认为此类矛盾一但调节不好,必然给博物馆建设和运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形成各占一隅,相互争夺,文物分散,人员不和的馆际队际环境。

博物馆建设能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口号声中,博物馆如雨后春笋铺天盖地,最后按优胜劣汰规则强者胜出。我们以为博物馆建设万万不可如此。博物馆是社会公益事业,是非盈利性单位,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博物馆建设是不妥的。再者,现代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序竞争。否则互相残杀不算,还大量消耗资源,这样的事博物馆界干不了也干不起。博物馆的馆际竞争只能体现在公益事业上,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体现在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上。关于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主管部门和馆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发挥文物资源信息传播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优化组合,并可动态管理,最终打造一张文博全国统一的品牌,在我国文博界有“全国文博是一家”的观念下,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办法是健全的,目前主要是博物馆人的意识和行为。

二、博物馆建设要牢固确立人本思想,防止“重物轻人”倾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博物馆观众参观环境。

处于社会大家庭中的博物馆,其宗旨是为“人”服务,博物馆的一切理应围绕“人”来进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建馆开始就要牢固确立。我们保护“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社会的延续及持续发展。我馆在布置陈展时,充分考虑了人的博物馆需求。人的博物馆需求首先是求知需求,我们采用了目前世界流行的“信息定位法”组合文物编写大纲,根据“分级传播”原则为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信息接受指标。因此,观众对展览的参观,从直接文物观赏至品读展版信息,再理解文物的组合、场景、展版营造的信息团,到运用多媒体与专家交谈,这样可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求知需求。其次是求美需求,我们运用了文字、光线、色彩、动作等多种信息传播语言,特别是根据观众兴奋点和疲劳期规律合理安排展线,让观众自然流畅轻松愉快地参观展览,并在参观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还有是一个沉思的场所,一个城市是需要有一个让它的居民可以静下心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感受历史脚印的空间。同时,我们还为特殊人群设计了特殊服务项目。新馆开馆六年多来人气指数不断上升,观众已超过200万人次。

“人”与“物”永远是一对矛盾,有矛盾才有统一,有了矛盾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我们在陈展过程中,几乎天天遇到人与物的矛盾,服从“人”还是服从“物”有时难以选择。如开放式雕版印刷古代版片库房,版片与人对环境的要求不一样,让人近距离或无距离的接触版片的构想如何实现,经过反复讨论我们使用了玻璃墙仓储式展陈,让我们的库房人员和工作行为全面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既保护了文物也满足了人的需求。实践表明,人与物的矛盾是可以在博物馆统一起来。人与物的和谐统一是现代博物馆的生态要求,也是改善博物馆社会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三、博物馆建设要拓展功能彰显个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提升全社会的认同度和支持度。

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没有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不行的,如何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是广大博物馆人从建馆开始就需要十分重视的课题。社会认同和支持的关键是博物馆的定位。好的博物馆定位能激活社会各方面的兴奋点,提高社会的支持度。博物馆定位的基础是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决策部门才会支持。社会公共事业项目的决策,民需民愿民声是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筹建新馆初期,认真研究了社会对博物馆需求,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对博物馆建设的意见,组织业内外人士进行座谈研讨。特别是将扬州放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考量,将扬州文化放在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圈内进行审视。提出了以“三贴近”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拓展功能、彰显个性”的建馆思路,即: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收藏功能,更大范围征集文物;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研究功能,聚集相关各方专家学者。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社教功能,更大范围服务社会。用“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思路彰显扬州特色,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与专题性全国博物馆有机结合起来。这个思路公示出去后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同时得到各级决策部门的重视。扬州人司空见惯的雕版印刷行业,在全国各地却已所剩无几。作为印刷行业,雕版印刷已经历史性地被陶汰出局,但作为一种文化,雕版印刷却方兴未艾。就雕版印刷起源问题的世界性论战,吸引国际印刷史学界专家的广泛兴趣,也成为读书人心中的疑团。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适时以自身的功能和个性展示,解读了中华文化一绝,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同时也得到各级决策部门的广泛支持。

四、博物馆建设要有前瞻性,高标准定位高起点抬步,努力与国际国内博物馆主流接轨,创造适合文物收藏保护和人才成长的博物馆专业环境。

人类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使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二十一世纪建博物馆不能只从本地本市角度或短时间来考察酝酿,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已形成世界各国的共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事业也越来越国际化。国际博物馆协会组织成立以来,对博物馆经费、建筑、管理、人员及服务等方面提出基本标准,对博物馆内部及馆际之间的行为制定了游戏规则。扬州博物馆老馆展区设在古寺庙天宁寺内,库房设在有300米距离的史公祠内。无论是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示,还是日常的管理均不适宜。根据决策部门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思路,我们提出了扬州双博馆设计思想和要求。从博物馆功能角度按现代博物馆标准,对馆舍外部环境内部功能分隔,以及库房的温湿、空气、光照等指标,展厅的分布和展线走向,公众活动和休闲的空间,数字化网络及办公科研环境等硬件提出了要求。对资料信息管理,内部机构设置,专业人才配备以及规章制度等软件提出了目标。力图创造一个适合文物收藏保护和人才成长的博物馆环境。

在新馆建设中我们还体会到,博物馆建设是个长期的工作。建新馆时高标准定位高起点抬步只是个基础,真正建好一个博物馆不是三五年能够完成的。任何单位建设都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计划和规划,阶段性是能量的快速聚合,长期性是能量的缓慢聚集。博物馆的基础是文物和相关知识,而文物和相关知识的聚合是有其特殊规律的。博物馆是长期收藏保护文物、积累相关知识的机构,博物馆业务具有延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这就要求博物馆建设的阶段性占次要地位,而长期性占主导地位。坚持博物馆建设的长期性,是博物馆的实际工作要求,也是博物馆生态性状之一。

五、博物馆建设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要有坚强的经济支撑。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的投入机制,确保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力。

博物馆是公益性社会事业,博物馆建设是长期的任务,当地政府有责任解决博物馆建设和运行经费。但是,在中国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让当地政府完全满足博物馆经费需求是有困难的。这些地区不少文物通过正常和非正常渠道流入经济发达地区,一部分流入先富起来的个人手中,这已经成为一种市场经济社会中文物流现象。有一种观念认为,既然你无力量保护被自然损坏,不如交给有力量保护者进行科学保护。作者以为从个体考察该观点是正确的,但从整体考察该观点有所不妥。其一,文物离开文物生成的文化圈,离开了文物的生存链,将大大地削减文物价值,消减了文物的信息完整性。其二,作为正在延续发展的文化,必须有意识地建立博物馆保存其遗传基因的机制。因此我们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还要尊重文化规律。还有些人认为,对有卖点的文物要重点保护并尽快开发利用,这样的投入不但没有风险,而且是低投入高产出。笔者认为将文物保护产业化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重开发利用轻维修保护、讲产业运作不讲事业发展,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与文物保护任务相匹配,与博物馆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博物馆经济保障体系。首先,按“谁办谁负责”的原则,由博物馆所有者供给基本建设和运作经费;其次,按“鼓励支持公益事业”原则,加大社会赞助的奖励比例,对经济支助博物馆者减免其相应税收和债务,对博物馆服务收入减免其相应的税收和规费;再就是,建立各层次的博物馆发展基金会,接收和调控博物馆事业经费,支持文保责任大经济确有困难的博物馆,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从一开始建设,就要重视生态和生态环境问题,建设一个健康的博物馆,并将其置身于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是博物馆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2012年3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