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致贞工笔画鉴赏

江都博物馆  王德蓉

内容提要:俞致贞著名工笔花鸟画家,教育家。她的工笔花鸟画远追唐宋,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她是二十世纪世界杰出的女画家,在中央美院、工艺美院悉心教学,培养了高沛明、金鸿君等著名画家,为中国的工笔画普及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俞致贞    工笔画精品

俞致贞(1915—1995.5.)女,汉族,北京人。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著名工笔花鸟画家,教育家。她的工笔花鸟画远追唐宋,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她是二十世纪世界杰出的女画家,在中央美院、工艺美院悉心教学,培养了高沛明、金鸿君等著名画家,为中国的工笔画普及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和临摹时期

俞致贞,天资聪颖,对中国画有着极高的悟性,尤其对小写意花鸟及工笔草虫感兴趣,在临摹宋元名画、各种画谱的基础上,于1934年拜名家于照为师学小写意花鸟及工笔草虫,兼习瘦金体、篆书、后专攻工笔。

1937年因机缘巧合,俞致贞随老师作为书画组成员进入故宫,在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研习历代名画,以宋元工笔花鸟为主,兼学画史、画论并研制国画颜料,由于名画的熏陶,老师的悉心指导,加之勤奋好学,其临摹基础上创作了初学时的作品中《百蝶图》、《百寿图》、《缂丝茶花》已显露了她不俗的才华和深厚的功底。的历时八年。1946年遵于先生之命,转拜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师,同年秋入“大风堂”随张大千研习工笔写意花鸟画,正是在向张大千学习期间认识了后来她的丈夫,同为张大千弟子的著名画家刘力上先生。

在俞致贞的艺术生涯中,于非闇、张大千两位大师对她影响颇深。

于非闇,名照,清贡生。既为华北名记者,又是工笔花鸟画家。解放后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他是将俞致贞引入工笔画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他的花鸟画,从宋人钩勒入手,白描尤为清逸,擅瘦金体。而俞致贞在她最初和后来的画作中仍然承继了于照绘画的这些特点,教学白描作品的清逸,题款的瘦金体风格无不说明了于照对她绘画某些风格的影响从1934年拜师到1946年转拜张大千为师,俞致贞跟从于照学习了十三年,而后面介绍的俞致贞的百蝶图、百寿图都是跟随于先生学习期间所创作(或临摹)的作品,已显示了她非凡的才华,可以说俞致贞的艺术成就,于照功不可没。

而将俞致贞引导,磨砺成为一个著名国画大家的则是师从张大千先生的学习。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他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阶段。师古人自然重要,张大千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辽阔的草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蠎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同时大千先生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张大千一生弟子众多,有主要影响的有曹大铁、何海霞、梁树年、俞致贞、刘力上等十几人。俞致贞许多写生花卉,和文革期间蔬果题材正是在传统基础上师自然又有所创新的,从师张大千先生期间俞致贞拓宽了视野,技法有了突飞猛进,这与个人的勤奋与颖悟力也是密不可分的。而俞致贞、刘力上夫妇和张大千个人情谊也是深厚的。大千先生临去世前(1983年)曾赠《张大千画集》第四集给大陆友人及门生,其中就赠与俞致贞刘力上夫妇。

俞致贞有许多著名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或作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陈列作品,不少都是与老师于非闇和师兄田世光合作的。田世光,是与俞致贞同时拜张大千先生的。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朗庄。师承张大千、赵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曾任中央美院教授,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

工笔画强调用线,而俞致贞的工笔画细条匀整有力而又准确细致。用色上平涂、接染、点染、背衬等多种技法结合,有重彩、淡彩、设骨几种画法的作品,还有教学用的白描作品,颜色鲜丽、稳重、师法自然,画面洁净,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百蝶图》工笔淡彩,共有十幅壹佰只蝴蝶,谓之《百蝶图》蝴蝶与水草都画得淡雅细致,花纹清晰灿烂,巧夺天工。

俞致贞先生的画不仅花鸟用笔用色精到,而且画面非常洁净,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柏寿图》是她在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期间临摹的清代余有的作品,纸本设色纵173厘米,横95厘米。画面画有高高的柏树,枝干老辣,上面两只头颈黑色身子尾巴白色的绶带鸟正望向下方。柏树下灵秀的巨石、粉、蓝、白、紫四色牡丹缠绕树石之间,还有些竹叶与野花野草。左下侧石头上立一公锦鸡,正与石下母锦鸡对视。两只锦鸡静中蕴动,尤其公锦鸡羽色鲜艳,两只锦鸡羽毛逼真。整幅画内容丰富又安排妥贴。

《缂丝茶花》是张大千第一次看到俞致贞及其作品时,即对其所临宋代朱克柔工笔重彩花鸟之缂丝作品非常赞美,并欣然命笔,在于非闇原题之左,又作补题:“致贞从非闇先生受笔十二年,为入室弟子,所画故能高古不落时贤窠臼,此仿宋缂丝尤为别出一格┅┅”俞致贞先生的《缂丝茶花》纵95厘米,横47厘米。工笔设色,画折枝茶花一枝,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有一叶为虫咬蛀,两只蝴蝶一正一侧正向茶花飞来,形象生动,表达了缂丝画的意趣,绘画精致工丽,左右侧的于非闇和张大千的题词,皆精妙可读,为画面增色不少。两大师题下印分别为“张爰之印”“非闇”。俞致贞先生本人落白文印“致贞之印”和朱文印“一云画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俞致贞先生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的许多作品作为国礼,分别赠送苏联、朝鲜、日本等国。1964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金碧茶花屏风,1971年至1984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工笔花鸟画,1983年与刘力上合作为紫光阁绘制巨幅《荷塘清趣》。俞致贞先生特别重视传统功力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先后多次带学生上山下乡并同吃同住,在深入生活写生的基础上先后绘制了《紫糜图》、《菜园夏熟》、《丹柿》、《丝瓜》、《棉花伏桃》、《玉米辣椒》、《萝卜西红柿》等新作品,为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艺术在题材内容、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作出了突破传统,推陈出新的有益尝试。

1、《棉花》纵66厘米,横36厘米,是作者于1958年参观人民公社后激情之作。工笔设色,从右向左斜出两枝棉花,有两朵已开的棉花,九朵欲开或未开的棉朵。画面主要以白、紫、青三色为主色调,逼真地画出了棉花的美丽,富有生活气息。右上角俞致贞瘦金体款四行。一九五八年往徐水参观见试验田中之棉花伏桃虽已吐絮但仍不断开花结实,望去红白相映绚烂可爱当即图之,一九六三年秋,俞致贞“白文”致贞“朱文”一云“百花书屋”印三方。笔法精妙,敷色尤精彩,表现了作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情趣。

2、《萝卜西红柿》,纵82厘米,横70厘米,工笔重彩,画有萝卜、西红柿、土豆。萝卜一紫两白,皆画有叶梗,形态各异,逼真如田里刚拔出的,扑面向来的泥土气息。构图及设色自然生动,线条勾勒简洁流畅。左上侧款“一九五八年秋日赴徐水人民公社参观见大寺各庄生产营在沼气堆上种的萝卜肥硕可爱归后制此图以作纪念一九五九年俞致贞”。白文致贞之印“朱文”一云画作等印三方。此幅画雅俗共赏,无论哪个参观者在此幅画前都伫足不前,赞叹它的逼真传神,参观者欣赏正是对俞致贞先生佳作的最大肯定。不仅从《萝卜西红柿》中我们看出作者对收获的一种喜悦之情。

3、在《玉米辣椒》的作者题跋中我们更能深深体会这份喜悦之情和俞致贞先生对劳动人民的赞赏之情,她写道“十月中旬随市美术协会到十三陵人民公社参观访问南新村社员新居屋前架下晾晒许多秋收佳种,辉煌灿烂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色想今岁京都春偏早夏季雨水集中,社员在三面红旗照耀下团结一致,克服自然灾害获得丰收。归后试图一角,并赋诗一首以记之。红旗三面迎风飘,干劲冲天志气高。涝旱于今何足惧,丰收佳景乐陶陶。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俞致贞制此”。《玉米辣椒》纵130厘米,横70厘米。工写结合画葫芦、玉米、辣椒三种农作物玉米又有白色、黄色、深黄色,颗粒饱满,用绳子牵挂于树上,辣椒火红,葫芦青色。作者通过赴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农村秋收季节洋溢着的喜悦,鲜活的情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作者笔墨随时代变化的积极成果,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艺术性。

俞致贞先生鲜活美丽的作品还有许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她与丈夫刘力上先生的一方印“画里齐眉”。《香永在》和《君子兰》、《马蹄莲》、《春辉》、《耄耋长春》许多作品都是俞、刘二人合作的作品,他俩合作的《祝寿图》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议长樱内义雄,“画里齐眉”生动而形象地将这两位工笔花鸟画坛珠联璧合的丹青高手,在生活和艺术上的亲情关系,作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概括。现在两人都先后离我们而去,令我们在遗憾之余又不免感叹。

俞致贞自进入中央美院以后,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桃李满天下,著名画家梁燕生即是俞致贞、刘力上的北子,俞致贞不仅在课堂授课,还经常带学生写生,在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为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阅: 董玉海《画案齐眉  珠联璧合》俞致贞与刘力上工笔花鸟画集。

14840315041536.jpg

茶花

14840315052088.jpg

萝卜西红柿

14840315073655.jpg

棉花

14840315081900.jpg

玉米辣椒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