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陈三议


马庭顺

内容提要:博物馆展陈是蕴含特定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开启展陈这把锁的钥匙。博物馆展陈应遵循“适度”原则,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和矛盾,寻找适宜的方案予以运作,避免“欠缺”或“过度”的失衡现象。博物馆不但要做好展陈这个文化产品,而且要善于吆喝,放大社会效应,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当下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总的来看人气不是很旺,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  属性  适度原则  影响力

展陈,是指展览和陈列。博物馆通行的说法,是将短期开放的叫展览、临时展览;常年对外开放的叫陈列、基本陈列。“陈列”一词,陈,就是铺陈,陈放。列,就是排列,序列。陈列,是指按一定序次的陈设排列。如果狭义的理解,“陈列”带有早期宫廷贵族收藏以及封闭式文物收藏机构的痕迹,缺少对社会开放的意思,因为今天的文物库房也是“陈列”,只是不开放而已。尤其是陈列一词缺少艺术设计、艺术再现的成分,它不能说明展示空间的互为关联,辅助手段的多种运用,形、色、质、光的巧妙营造组合。我们今天“博物馆学”中的相关术语,或多或少地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外已有不少同行把博物馆的临展、陈列通称为展览。当然,如今我们已约定俗成地叫惯了博物馆陈列、博物馆陈展了,那就这样叫吧,只不过“陈列”一词已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要求。以上仅有开场的引子,拙文着重想谈三个问题。一是博物馆展陈的属性问题,可能是老调新谈,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这对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十分重要。二是博物馆展陈的适度原则,展陈如何做到不偏不倚、文质彬彬,是我们常见又常忽视的问题。三是博物馆展陈的影响力问题,我们自认为打造了一个像样的展览,但开放后人气仍不是很旺,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思索。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博物馆展陈的属性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三言两语难以说清。《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说,“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2001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6页。]这个定义基本是正确的,它涵盖了内容和形式这对哲学范畴,包括了空间、展品、辅助展品、艺术组合等要素,并称其为是博物馆的特有语言。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此定义又略显不到位。抽去所有定语修饰部分,就成为“博物馆陈列……是展品群体”,而忽略了陈列展览是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艺术气场。一件文物展品进入展厅,进入橱柜,它在展托、背景、光照等精心设计下,它与周边一切已融为一体,它就是一个艺术形象,是个内含文化信息、外有自身特质,享受着三度空间艺术烘托渲染的艺术形象。

形象的说,博物馆展陈就好比一个人,要文质彬彬,表里如一,才是趋于完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第六篇“雍也”。]彬彬,就是文质融合形成美好的姿态。后来的文人直接将“文”与“质”延伸至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进行立论。笔者以为,博物馆展陈是蕴含特有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必须有质,也有文;有内容,也有形式;有信息传达,也有艺术表现。质,内容,信息传达,旨在教化;文,形式,艺术表现,旨在审美。作为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博物馆,其展陈具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而教化和审美难以拆分,它们互为依托。博物馆展陈的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的表现,艺术形式也不能游走偏离特定的内容,内容与形式已融浑一体,不可分割,形成了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有语言。现实确是这样,作为观众,不可能是我先接受教育,然后再来审美。美的形象和历史文化信息已交织在一块儿,最后在人脑中形成一个综合的概念和结果。今天之所以讨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内容与形式如何摆正关系的矛盾。基于此,我们应调整好以下工作思想和方法。

1、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形式。新中国以来博物馆展览文案撰写的传统做法,基本是满足于“陈列大纲”,不习惯于从形式设计的角度去构想和撰写。这样做势必造成如下缺陷:①不从空间大小出发,文案要么长要么短,②由于不考虑形式,有可能越写越像教科书、演讲稿、宣传册,③不照顾观众的接受度和信息传达快捷性,文案写得拗口,“高深”,不大众化,④由于不提出形式构想,给下一步形式设计带来难度甚至偏差,⑤长此以往,内容设计人员综合素养得不到提升。近十余年来,国内各博物馆相互借鉴,文案撰写有大的改进,内容设计者越发重视展览形式效果的预期。我们常说,写文案就是写“电影分镜头剧本”,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内容设计人员必须要明确,展陈文案的结构要清晰,语言要平实,信息要适中,展品要适当,辅助展示手段既要有又要适度,辅助陈设的种类、技术要求、达到的效果要一一说明,展品陈列的特殊要求也要标明。这种思维过程,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融合兼顾过程。历经这样的过程,才能有较为准确的、可资操作的展陈文案出现。

2、形式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内容。什么是好的形式设计?越能准确表现主题内容的形式才是好设计。博物馆从事形式设计(或叫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对历史、文化、文物展品要有崇敬之心。展陈艺术风格的各种表现手法都要紧扣主题、紧扣内容地一一确定。形式设计的关键是“准确”和“艺术”,准确而又艺术地去表现展览主题,是判别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实际工作中,要防止出现这样的倾向:①对内容缺少分析和理解,展览样式老套单调,似曾相识,平淡乏味。②庸俗地理解内容和不恰当地放大,造成符号、元素、标签的乱贴,繁杂无章,尺度比例不适当,令人烦躁不安。③对直接反映展览内容的“文字”,在样式和材料上缺乏设计,流于简单粗糙。④不遗余力地潜心于辅助陈列,抢占了展品陈列的风头,本末倒置,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越是成熟的艺术设计师,往往在一个具体案例中显得格外审慎,他要反复推敲,吃透文本,查找资料,悉心研究,尽可能拿出理想方案,在考虑艺术表现的同时,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准确反映内容。

3、展陈工作相关人员应保持密切沟通联系。这包括负责展陈的领导、展陈具体负责人、内容设计人员、形式设计人员,甚至包括制作人员和外协单位。个人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好的点子经常是大家推敲琢磨出来的,内容设计纵然想到形式,但总会有欠火候的地方,形式设计尽管想到内容,总会有不到位的时候,通过工作班子的勤于沟通,研究商讨,互补趋同,就能产生出融集体智慧的适中方案。这样的工作模式至少有如下好处:①展陈内容与形式更趋融合,展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更能彰显,②培养博物馆协同工作、勤于研究的氛围,增长专业人员的才干和学养,③各方面超前对接,避免出现工作偏差和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陈列展览既是“博物馆学”中的应用学科,也是“博物馆学”中的研究对象,陈列展览的研究和应用还牵涉到其它诸如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行为学以及科技等众多旁系学科;它与平面、室内、环境等艺术门类也有密切关联。如此复杂的学科交叉,给我们带来很多课题,正如博物馆展陈的属性问题一样,还有待于更多的同道去探讨。


博物馆展陈的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适应或适合事物的尺度﹑法度,是最接近客观规律的程度。如若“适度”了,那就呈现出适宜﹑适意﹑舒适的状态。“适度”不是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词语。正因如此,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小至每个人的吃饭穿衣打扮,大至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总牵涉到是否适度。人之综合素质,国之综合实力,现在都讲究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按照恰当的尺度分寸去发展。同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是这样。我们评判一个展览,往往不知不觉的都和“适度”二字搭上边。展览内容是否单薄或是太多,展览形式是否单调乏味或是过于繁杂,展示空间是否太挤或是太空。具体再到空间分割﹑展品密度,形﹑色﹑质﹑光的处理等,它们是否恰到好处,都会影响展览的最终效果。宾馆﹑酒店﹑家居装修,是否“太苦”,是否“太过”,尤其是过度装饰,画蛇添足,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事情。那么博物馆展陈应怎样避免偏差和失衡呢?笔者以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应遵循“适度”原则。

1、适度的展示空间。展示空间的大小应适合该展览展品﹑内容和形式的需要。过大则空,过小则挤。特殊展品应有特殊要求﹝高度﹑长度﹑宽度﹞。一个连贯的﹑主题独立的展览,应在一个整体的空间内完成,避免爬楼,走过道。新馆的建筑规划应充分满足这样的需求。临展厅使用最好做到能整能分,以适应不同空间需求的展览。当然,绝对理想的展示空间几乎没有,这就要求设计师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空间过大比空间过小稍好些,过大,可以截留部分空间不用或者做备用;过小,则只能适当调整内容和形式的容量,或通过空间的缜密规划和对各种造型物尺度作适当调整,给人以精致而有节奏的感觉。

2、适度的展品密度。展品数量的确定应根据既有空间、信息量、大众接受度来综合考虑。有些博物馆藏品较少,辅助陈列远多于展品,这也无可奈何。对于藏品多的博物馆,往往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拿出来的展品多多益善,由于展品过于密集,大有超市货架的样式。同墓葬、同类别、同器型的展品连排式布陈,致使观众目不暇接,一走而过,产生审美疲劳。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博物馆人酷爱展品的情结,不能超过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适得其反。

3、适度的内容设计。陈列方案的策划、撰写,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决定着展览体量和陈列艺术形式。这里主要讨论内容设计的信息量大小。信息量过大,展示空间就会拥挤不堪,信息量过小,则展示空间显得势单力薄。内容设计者不但要把控展品数量,辅助陈列多寡以及展线的长短,更要把控文字量的多少,因为它们在平面设计中决定着可视面积的大小,从而影响整个展览的容量大小。

4、适度的形式设计。形式设计不但受制于展览的主题内容、展览的信息量,而且还制约于展览空间,展览经费,展品要求等因素。形式的适度,就是在现有的空间,花适当的经费,根据主题、内容、展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各种辅助陈列手段运用的“度”。场景、雕塑、微缩景观、听音、“虚拟现实”等各种多媒体运用,一定要适可而止,用得合情合理,不能乱用滥用。添加的东西要慎之又慎,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该展示的展品压下去。这一点,在新馆投入较大的基本陈列中容易出现。

5、适度的经费投入。新馆新展或老馆改陈的展览经费,要视当地的财政能力来确定,展示面积和主题要求也左右着投资规模。常识告诉我们,经费过少,事情难办;经费过多,也是浪费。一个展览究竟应花多少钱,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统筹考虑。各馆经常更换的临时展览,要本着花少钱办好事的原则,把钱用到刀刃上。用物廉价美的材料同样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点扬州双博馆曾多次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一台闲置的风幕机加一段绸布做出飞流直下的水势效果。木工板的空包,制作成了一个硕大的汉代棺椁复原。麻袋、黄泥、铁丝、栅栏做成战争防御工事。展览的独立柜上盖上茅草屋顶,将你带入远古时代。在日本现代书画展的展前区,略置几把遮阳伞,悬挂几条布袋鱼,花钱少少,增色多多。事实证明,形式设计的奥妙不在于多花钱,也不在于到处做,而在于创意,要用得巧,用得准,用得恰如其分。

6、综合平衡,整体适度。展览是层层相扣、错综复杂的工作,展示空间、展示密度、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经费投入等,相互制约,互相依托,展览负责人要善于协调、综合平衡,寻找相对合理、冲突较小的可行方案。一般来说,展览空间和经费投入较为刚性,在钱不变、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都应实事求是的作出响应,内容、形式、展品都应遵循适度原则,因地制宜的做出规划,这正是展陈负责人和设计人员富有挑战而又增长才干的时刻。


博物馆展陈的影响力问题

这两三年围绕“博物馆免费开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圈内外人士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总的来说对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地博物馆竞相拿出最得意的文化产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藏品珍奇、形式新颖的特色展层出不穷,饱人眼福。展次频率高了,博物馆的影响力比以往大大增加,双休日、节假日的游客明显增多。扬州双博馆﹙即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于2005年10月建成开放,现已成为扬州市民休闲、文博旅游的热点,特别是实行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人气不断上升。该馆除调整完善现有的六大基本陈列外,七年来已先后推出各类特色临展计140期。办展的方式有本馆的文物精品展(分期分类展出)、本市文博单位联展、省内外馆际交流展,借助社会资源的精品展等。各期临展的展品不乏国宝级文物,不少展览档次已达到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档次,这在地级市馆中不多见。在展览的宣传推广方面,针对不同的展项,有的放矢的举办新闻发布会、研讨会、专家讲座,适时组织学生、残疾人员、社区居民参观互动,举办有奖竞赛和征文活动,给军营、社区、校园送去巡回图片展,组织博物馆志愿者开展相关服务工作,定期为市民安排专家鉴定咨询日等等。一个个高端珍贵的特色展览,一种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时地激发起大众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双博馆的社会影响力在日益增强,新馆开放七年来,已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320万人次。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地区与地区之间,馆与馆之间还很不平衡,不少的中小型地方馆仍呈温炖水状况,博物馆的社会效应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免费开放的确是项积极的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生活的权益,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应该看到,免费开放和博物馆影响力不一定马上产生必然结果。这里既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我们主观能动作用的不足。现试分析如下:

1.博物馆展陈的自身影响力缺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展品的档次问题,有展示设计不到位,有展示空间不理想,有展示主题与前不久展览相似,“撞车”等。展览设计不到位也有两种可能,一是该馆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经费有限只能因陋就简。从人员队伍的主观因素来看,陈列展览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综合实力。比如,对展品﹙包括本馆和借展的﹚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内容的研究程度,展示设计恰当与否,展示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如何。另外,宣传推广能力,消防、安保、前台、讲解等配套服务等等,这一切都考量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要苦修内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实践中提升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举全馆之力打造更多更好的展览奉献给社会。

2.社会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对求知审美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大家对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与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相比,现今的社会文化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家可以上网、看电视、听音乐、看书,走出去有电影城、KTV、酒吧、茶楼、棋牌室、球馆、广场舞、腰鼓队、健身房、垂钓,当然还有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每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知识修养、性格爱好和价值观念不同,致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显加大,洋节、洋餐、“韩流” 、“日式” 、“欧美风”等新奇特的时尚风潮正在与我国本土文化抢占市场。在快餐文化和新的审美观念流行的当下,选择静下来参观博物馆展览的人,毕竟不是大多数。我们期待,当全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升,大众审美旨趣趋向高雅,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形成,人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时,人们对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博物馆文化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增强。我们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3.博物馆勤于做产品,但吆喝不够。新馆开馆或临展开幕忙碌一阵,宣传力度也很强,但没有持续造势的举措。虽然大众文化消费极具多样性,人的求知、审美具有差异性,但我们要主动推广、积极引导,尤其是对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要有计划的组织参观,开展一些与展览有关的互动活动,使他们感觉到参观博物馆展览,对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塑造人格力量是大有好处的。围绕一个临展,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特展,我们要配套做一系列事情,如编印画册、宣传册,研究开发延伸艺术品,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联系各种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组织目标观众群的参观互动。博物馆的网站、网页要及时更新,各个栏目都要办出特色,对自身的陈列展品要着力宣传,注意与网友的互动,及时听取网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4.有的地方政府对博物馆建设和运作的规律认识不足,往往是舍得花大气力造新馆、搞扩建,而对博物馆常年的建队伍、搞保护、做研究、办临展、促影响等资助不够。特别反映在临展经费难以落实到位,既使不少博物馆能敷衍勉强的操办运作,但质量不高的临展办得再多,也没什么社会影响。因此,临展及其后续一系列宣传推广工作的合理费用,应纳入该馆年度经费预算内,而如何用好这个钱,宣传效果如何,也应列入博物馆年度考核范围。

博物馆展陈所产生的社会反响,代表着我国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它对充实人、感化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推进,国民整体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样一定会不断提升,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一定会大步提升。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决定着我们有责任担负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去创造更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奉献给大众。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