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琴韵引知音

张 春

内容提要:中国古琴及其广陵琴派是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遗产,继分别被列入“世界非遗”和“国家级非遗”后,传承、保护、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甚至出现一股“古琴热”。但仔细观察,古琴艺术仍属于小众热衷的事情。古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古琴独奏自赏性格和发声较小的特性,也易减弱大众的兴趣,各级政府和强势媒体的给力不足,也影响古琴的受众面。古琴也应如书画笔墨一样,当随时代,更新观念,辩证思维,放大其欣赏价值,尽可能地培植受众面,扩大欣赏者队伍,循序渐进地传播古琴文化,方可改变“小众”局面。

关键词:古琴艺术  广陵琴派  受众  欣赏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它以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作为优秀文化遗产,2003年被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在沿袭继承古琴文化精髓的同时,又有自身的创新和开拓。2008年,广陵琴派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近些年来,扬州无论是政府或民间,在促进古琴艺术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人们对古琴的认识和爱好程度日益增强,各种围绕古琴主题的活动愈来愈多,呈现出一派生机。而眼下的“古琴热”还能长久持续下去 吗?我们不得不看到,在扬州,在全国,古琴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还很不如人愿,稍不给力,很容易被众多的大众文化、大众审美所疏忽。是什么原因造成古琴艺术的脆弱性,如何认识古琴艺术的独有特性,我们又如何正确应对,积极作为,笔者拟就这方面问题作一分析。

一、古琴艺术难以被大众接受的难点问题

1、古琴的文化承载量太大,使许多人闻而生畏,有难以接受之感。关于古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3000多年前的《诗经》,最早的实物琴见于约2500年前的曾侯乙墓中的五弦琴和十弦琴。操缦历来是文人、贵族的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琴学文献,琴与其他哲学、宗教思想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

作为物质载体的古琴,其型制、材质、装饰、断纹、琴弦等都有一套严格的法度和评判标准,有的具有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作为音乐形态的古琴弹奏,其指法、弦式、记谱、打谱、题材、礼乐等都具有规范要求。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其丰硕程度堪称国乐之最。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琴、棋、书、画历来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恰能寓合文人的处世心态,“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浸透了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的思想,也蕴含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的思想,古琴与佛教禅宗文化也有关照映射。所有这些都形成一系列思想体系,它们决定着题材选择、意境追求、道德评判,决定着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古人习琴、操缦讲究情绪、穿着、坐姿、容貌、气候、环境、欣赏者等因素,制定出若干规矩,如十善、十戒、十二欲、七要、七病、五不弹,还有什么六忌、七不弹、八绝等。审美风格及标准方面,有冷谦的“十六法”和徐上瀛的“二十四况”等。正因为古琴已成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之器,故而它的教化功能远远大于审美欣赏功能,令局外人懒于沾边,望而却步,难以接近。

2、古琴艺术自身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古琴作为“乐器”,在中国古代琴、瑟、埙、竽、鼓、钟等乐器中,基本属于独奏的形式。它弹奏的声音较小,只能适合于小范围空间,夜深人静时弹奏,以自赏为主,偶尔有一两人或数人听琴。再加上奏琴时有许多的清规戒律,更容易把自我封闭在“小众”之间。

3、当下的琴派团体及其传习、演艺活动,大多数为民间组织,活动带有自发性、松散性,规模一般较小。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制琴行业、传承授课较为活跃,客观上是掀起了一股“古琴热”。但是在推广古琴文化,增强国民知晓率和兴趣度,扩大受众面,培育古琴欣赏者队伍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而这恰恰是古琴艺术能否长久传承、保护、发展下去的关键之一。

二、从“古琴艺术”、“民间音乐”层面上激活受众面,扩大欣赏者队伍。

古琴从文化和学术的意义上讲,早已成琴学。它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列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当之无愧。但我们辩证地看待古琴,无论是物质载体,或是非物质的艺术技法,它最直观的依然是“乐器”和“器乐”。中国古琴在列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时,是作为“民族民间音乐”列入其中。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它是“民间音乐”中的“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与其他五个琴派是作为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仍属于民间音乐。由此可见,古琴是“艺术”,是“民间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历史事实也确是这样。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宗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直盛行于民间,深受人们喜爱。《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这一情况,“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等。琴在古代的认知度相当广泛,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瓷器等均有反映。正因如此,古琴艺术才能够流传至今。

既然古琴是“艺术”,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那就存在艺术创作,琴谱、打谱、弹奏就是创作过程,历代传承人就是创作主体。相对于艺术创作,就必然有艺术欣赏。没有欣赏者的艺术是无意义的徒劳。

中国古琴艺术流派的形式,是由于地域文化、传承人、琴谱、弹奏风格的求同存异而形成的。同样的道理,艺术欣赏也因每个人所在地域、知识学养、性格喜好的不同而不尽相同。艺术欣赏客观存在多层次、多口味的差异性。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欣赏者都是专家学者,而只能是接受多少是多少。今天暂不能明白的,或许明天就能明白。人的欣赏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度总是由直观至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体悟到想象的渐进过程。人们不可能朝夕之间完全了解古琴文化,可悠然的琴曲却很容易给人带来别样的情趣和满足。我们何尝不可先把“民间音乐”的“古琴艺术”送到广大百姓的身边,扩大受众面,培育尽可能多的欣赏者队伍,进而因人而异地传播古琴深邃的文化信息,我想这是可行的思路。

千百年来古琴依托的封建官宦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远去,它赖以传承和发展的推力在于当下的传承者和最广大的欣赏者。传承者和欣赏者互为依存,互为促进,才能使古琴文化长久保存发展下去。

三、关于激活古琴艺术受众面,扩大欣赏者队伍的想法。

1、举办形式多样的演奏会、赏析会,吸引更多的人欣赏古琴艺术。要营造更好的演奏环境,增强演奏现场的艺术感染力,演奏者服装、仪态举止、琴桌、背景墙都要悉心考虑。现代扩音器材已能解决古琴音量偏小的弱点。我认为赏析会效果要比单纯演奏会好许多,时而弹奏时而解读,可以让更多欣赏者了解到古琴文化的“所以然”。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古琴完全可以进入音乐厅、剧院等演出场所。古琴演奏既可以保持独奏的特有风格,也可以适当尝试与其它民族乐器或电子乐器合奏,现已有不少先例,我们扬州也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一场技术支撑、富有创意的古琴赏析会,大可以满足欣赏者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审美享受,把人们带入清静幽远的意境,激发人们的移情、想象和感怀。

2、各地媒体应多做这方面的宣传工作。特别是电视媒体、其覆盖面广,即时性强,既可以直播,也可以复播。古琴赏析、讲座、知识竞赛等,通过电视适时播出,其传播效果可想而知。现在全国已有不少古琴专业网站,我们扬州也有,这些网站栏目设置也较全,但内容替补更新不太及时,在辅导古琴艺术欣赏、名曲介绍等方面还略显不足。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对推广传播古琴文化和吸引更多的欣赏者大有好处。

3、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古琴艺术的扶持力度。在支持传承、整理、交流工作的同时,对大的演艺活动也要给予有力资助,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将古琴演奏等活动列入工作任务之中,并在扩大影响,吸引人气方面多下功夫。

4、着力扩大广陵琴派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自古以来,广陵琴派是我国古琴艺坛上的重要生力军。它在艺术上南北兼收,刚柔相济。广陵琴派的弹奏指法不拘一格,从心所欲,飘逸洒脱。近300年来经过代代传人的耕耘,广陵琴派已形成“跌宕多姿,倚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艺术风貌。让扬州人在家看到自己琴派的表演,让国内外大众欣赏到广陵 琴韵的真传,既是扬州人的荣耀,更是扬州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古琴艺术”和“广陵琴派”的保护意识,在代有所传、传有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培育欣赏氛围,吸引大量的知音,为提升大众审美,增强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应有作用。

综上所述,古琴既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奇葩;它既有待于研究者和传承者的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又要普及于大众之中。只有扩大受众面,培育欣赏者,更多的人去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古琴艺术才能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持续长久地鲜活下来。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