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雕

蔡云峰

内容提要:扬州木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极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木雕作品,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本地区的社会生活形态、审美观念、民俗、信仰以及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直观、鲜活的资料。然而与很多非遗项目一样,扬州木雕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亟待保护。

关键词:扬州木雕  非遗  木雕历史  工艺特点

木雕是一种运用刀具在木材上刻绘图案或雕塑形象的特殊技艺。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为雕版印刷、木刻年画等其他以雕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门类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各异,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

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接东海,背倚中原。运河沟通江淮,扼水道冲要,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为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样的生态、人文环境构成了扬州木雕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扬州木雕将绘画、雕塑艺术融为一体,以刀为笔、以木为纸而绘画或以刀为器、以木为料而雕塑,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扬州木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建筑木雕,装饰木雕到艺术品木雕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浑厚、古朴、圆润、纤巧的艺术风格。扬州木雕精选材质,极重刻工,刀随画意、意在刀先,雕镂之巧,俨若图画。雕刻的刀法主要有平雕、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具体运用时虚实结合、深浅有度、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尤以楠木雕的雍容华贵、凝重大气而独树一帜。

扬州木雕发现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巅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清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扬州木雕的历史轨迹。

1979年,扬州西湖乡胡杨1号汉墓的出土了一件说唱木俑,此俑制作时间约在汉宣帝年间(前73-前61年),高50厘米,坐状、平顶、张口嬉笑、大腹、右手向上挥扬,做指划状,左手按腹部,造型古拙,形象生动。这说明,扬州早在2000年前便已出现木雕,且具有较高的造型和雕刻技艺。

扬州木雕人像技艺传至唐代,更臻成熟。1975年,于扬州邗江蔡庄五代墓中出土的女侍俑等44件木俑,均用桫木雕成,用刀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自然,纹饰洗练概括,十分精美。

唐宋时期,本地大量住宅园林的兴起和亭台楼阁的建设,使扬州木雕与建筑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建筑木雕。扬州木雕因此拓宽了应用范围,为后来向装饰木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扬州园林在建筑尺度,材料规格等方面都带有高级华丽的格调,如在园林建筑物的门、窗、梁、柱、匾额、楹联上选用楠木、紫檀、红木等雕刻木质图案,既增添了美感,又丰富了人文意蕴。

明清时期,扬州木雕达到鼎盛。富商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建筑会馆、园林、私家住宅,追求住宅的宽敞气派、园林的奇巧变化。清朝康乾二帝六次南巡驻跸扬州,地方官吏和盐商们更是巴结奉迎,建筑园林,修葺行宫,一时间“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代扬州佛教兴盛,新增寺庙若干座,建大殿,塑佛像。这些,都为扬州木雕带来了施展才华和发展艺术的机遇。

扬州盐商崇尚精致,除建筑上不乏雕饰外,其家具陈设也多用楠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制成,配以雕饰,做工极为精良。扬州木雕制品除私家使用外,还进贡朝廷,制作更加豪华精巧。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中记载,清廷所用贵重红木、紫檀雕刻品,大至宝座、御案、龙床、龙柜、大案、多宝柜、桌、椅、挂屏,小至各种玲珑剔透的小件陈设品,很多是由扬州进贡的。其中,仅制作精良、雕饰工细的紫檀、红木制品就达180余件套,促进了扬州紫檀、红木等雕刻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

清代,扬州书画界群英荟萃,扬州画派形成并享誉全国。扬州木雕艺人们与扬州画家们联系密切,并从扬州画派的艺术作品中吸取营养,将木雕与绘画、书法相结合,使本来偏重技巧的装饰木雕在文化品位上得到快速提升。这一时期,扬州木雕开始创作独立形式的艺术木雕,由小件的插屏、笔筒到大件的挂屏、屏风,或陈设,或悬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世人喜爱的艺术品。

其时,扬州的玉雕、漆器等工艺品种已十分成熟且发达,扬州木雕一方面借鉴它们的创作技法,另一方面与它们相结合,为其配制底座或添加纹饰,成为整件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效果。清代扬州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艺大师如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夏漆工等,他们将漆器、绘画、木雕等艺术融于一体,在作品中同时运用多种技法,其装饰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完成了由装饰性向艺术性跨越式的过渡,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效果,

近代木雕处于承上启下、中西融合贯通、新旧更替的过渡时代,是木雕发展史上一个波折而急剧变化的阶段。晚清以后,由于社会经济衰退,扬州木雕逐步衰落。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年,扬州木雕渐趋萧条,红木紫檀家具生产几乎绝迹。惟有扬州市内的小件作坊,仍较兴旺,多分布在扬州的三义阁、永胜街等处,产品有各种座、架小件。抗日战争爆发后,生产作坊都相继歇业,只有赵启文、刘寿之等一批红木雕老艺人勉强维持生产,在风雨飘摇中苦度光阴。

1955年,扬州漆器厂成立,在恢复发展漆器技艺的同时,成立了有20多人的红木生产车间,专门生产漆器配套雕花框架,并从社会上吸收了赵启文、刘寿之、龚玉山、张东亮等老艺人参加,生产高档漆器镶嵌底座、大宫灯红木雕花框架和大荷花缸底座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扬州漆器厂设立扬州木雕工艺制作室,研究制作重大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如柏把雕漆工艺运用到木雕工艺中,主持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楠木雕漆砂砚工艺,创作出以扬州木雕为主,融木雕、点螺、漆砂砚三大工艺于一体的《灵峰揖秀》,被称为“扬州三绝”,并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之最”,形象概括了扬州木雕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为扬州木雕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扬州木雕的主要材料。

扬州木雕的材质之中,以楠木最具特色。楠木。分布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西部,为我国特有。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是木材中软性最好、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历史上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俱,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修建紫禁城的楠木来自四川峨眉,当时蜀道难于上青天,就有“一根楠木一条命”的说法。

《博物要览》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又名紫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扬州木雕选材以汉金丝古楠为贵,经地下2000多年的深埋和浸泡,去掉木材中的油脂和胶汁而成,具有不变形、不开裂、性能稳定等特点,木质温润柔和,纹理细腻通达,千年不腐不蛀,遇雨散发阵阵幽香,是国人引以自豪的瑰宝。

三、扬州木雕的主要工具。

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十分重要。在木雕创作中,工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炼洒脱,清晰流畅。

扬州木雕应用上百种刀具,如平口刀、斜口刀、圆刀、凹刀、钩刀、扒刀、槽刀、三角刀、撬刀、尖刀等,根据不同制品的图案要求,使用不同刀具,如平口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于劈削铲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无痕。型号大的也能用来凿大型,有块面感,运用得法,如绘画的笔触效果,显得刚劲有力,生动自然;圆刀,刃口呈圆弧形,多用于圆形和圆凹痕处,在雕刻传统花卉上也有很大用处,如花叶、花瓣及花枝干的圆面都需用圆刀适形处理;斜口刀,刀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于作品的关节角落和镂空狭缝处作剔角修光;三角刀,刃口呈三角形,因其锋面在左右二侧,锋利集点就在中角上,主要用于刻松针、装饰线纹等。

雕刻的辅助工具还有敲锤、木锉、斧子、锯子等。斧子,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木锉,在圆雕的细坯阶段,可代替平刀将刀痕凿迹锉磨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圆刀或斜刀作镂空处理;敲锤分木制与铁制二种。

四、扬州木雕的工艺流程与选题。

扬州木雕因用途和雕饰的对象不同,大致可分为建筑木雕、装饰木雕和工艺品木雕。扬州木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选材、设计、出坯、描样、精雕、打磨、擦漆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其中精雕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主要有平雕,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选材,以古楠木材料为贵,木质好、纹理美、色泽雅、无腐朽,材料好才能体现作品的艺术效果;设计,“因料设计”、“因材施艺”,根据外型和树纹来设计画面,并将稿面贴在物件上,让制作者按图施工;出坯,根据平面稿件,出粗坯、拿大型、推层次,制作者需具有再创作的理念,完善稿面不足之处,出坯是作品造型的关键;精雕,调整疏密关系,细化图案结构、体现重叠层次,运用雕刻皴法,进行精细雕刻。雕刻是最精彩、最复杂的工艺阶段,按顺序可分刻、起、片、铲、勾等过程;打磨擦漆,当雕刻完毕后,要达到光泽润滑,还需磨纯雕刻痕迹,运用中国大漆连续在物件上擦漆七到八次,通过打磨擦漆保持木材的精美纹理和作品造型优美。

木雕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整个过程完全手工操作。

传统的扬州木雕题材极为广泛、以吉祥如意、神话故事、花鸟鱼虫、文房四宝、历史典故等内容为主。大量历史遗存的扬州木雕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形态、人们审美观念、民俗习惯信仰及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直观、鲜活的资料。

五、扬州木雕的艺术特点。

木雕作品的艺术性是通过雕刻技艺体现出来的。图案纹样画好后就可以按照所画图案进行雕刻,要求明确其内在关系,层次、高低、深浅、远近、透视等拿捏得当。熟练掌握刀工刀法,综合交错地应用线雕、浅雕、浮雕、高浮雕和镂雕等手法,近大远小、虚实结合、深浅有度、层次分明;底要平整、线要规矩、刀法利落,将整幅画面雕刻得淋漓尽致、玲珑剔透、秀丽精致。

扬州木雕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把宫廷画、山水画技法如线条的阴阳顿挫等,准确生动地表现到雕刻技法上来,拓宽艺术境界。首先根据画面的层次和纵深感,在推理的厚度上作准确把握,刀法运用不拘成规,刀随画意,意在刀先。景物的远近虚实,各种皴法的灵活运用等,都在刀下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大大丰富木雕的表现力,延伸艺术感染力和审美视野。

六、扬州木雕部分佳作赏析。

红木双面透雕《对弈图》:作品创作于清代,现藏于扬州博物馆。采用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图中左边一老者一沏茶童,身后景物透空,可双面观看;右边一老者一观看童子,身体紧贴山石,身后背景整体不透。当翻转扇面从另一面观看时,山石背后出现了抱琴童。这种透与不透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形成了画面中的虚虚实实、两面观看、丰富变化的效果,可谓是步移景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紫檀木雕龙纹叠柜》:作品创作于清代,现藏于扬州博物馆。柜高174厘米,宽96厘米,厚47厘米,柜上层两扇小柜门雕刻二龙戏珠,下层两扇大柜门雕刻四条龙,柜面铺满云纹,2厘米厚的云朵层层叠叠,六条盘龙游现其间,生活活泼。龙纹雕刻精细入微,线条细密流畅,雕刻手法多变,有高浮雕、浅浮雕,深刻、浅刻,阳刻、阴刻等。

嵌玉古楠木雕《叠嶂行云》摆件:作品创作于2008年,现藏于扬州工艺美术馆。作品长28厘米,宽45厘米,高120厘米,整体画面依型而绘,据型而凿,将浮雕、圆雕和透雕等刀法交错使用,刚劲圆润的刀工,玲珑剔透而又气势磅礴,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依山盘旋的栈道、飞流而下的瀑布、蜿蜒曲直的山路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处理手法。作品荣获2008年“西博会”金奖。

点螺古楠木雕《峡趣》漆砂砚:作品创作于2009年,现藏于扬州工艺美术馆。砚长65厘米,宽103厘米,高17.5厘米,取材于长江山峡的壮丽风光。砚身取古金丝楠木为胎,木质细腻,纹理精美,施以浮雕、透雕、技法娴熟、刀法玲珑剔透。古松扎于岩间,盘根错节;松后悬崖之下,纤道盘山;溯江而上,两岸连山,云遮雾绕;渐远处,孤帆点点,消逝于水天之间。作品荣获2009年“西博会”特等奖。

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速,人们价值观点和审美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工艺在产业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扬州木雕制品的价值难以得到恰当的评估和认可。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困难。2000多年来,扬州木雕世代相承,在艺人不懈的创作下不断丰富发展。然昔时扬州木雕艺人不似画家,未能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于史籍中鲜有记载,其传承脉络难以查找。近代,根据笔记文献中的载录,可发现扬州木雕艺人零星的活动线索,他们大多沿袭着家族传承的方式,少数有师徒传承,具体也不详尽。掌握扬州木雕全面技艺的行家里手多已年迈体弱,青年人员继承木雕技艺还存在很大差距,传承面临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