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陶爽见证古扬州的沐浴文化


image001.jpg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初到扬州的游人总是对这话有着浓厚的兴趣。老扬州们都知道,这话一边是在讲扬州的早茶文化,另一边则是讲的扬州沐浴文化,而古扬州的沐浴文化其实在比我们想象的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1982年在仪征胥浦甘草山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器物,其中有一件不及巴掌大的陶制器物极不起眼,一直静静地躺在扬州博物馆广陵潮的展柜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到底是叫什么、有什么用处,今天便向大家介绍下这一古代的沐浴工具——陶爽。

        陶爽,单从名字上来看是用了之后会给人一种爽的感觉,可见古人对于它的喜爱。古人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对于沐浴、洗澡的定义如此详细,对沐浴的工具也十分的挑剔,由此便产生了陶爽。陶爽一般是一套多件,每件有着各自的分工:稍显粗糙的负责搓第一遍,比较细腻的用来搓第二遍,按照不同的形状清理不同的部位。

        其实,古人的沐浴工具不光有爽,在汉代的遗址、遗迹中有其他类似器物的出土。在盱眙大云山汉墓以及高邮天山汉墓中都出土过一种沐浴时的搓澡浮石,它们与陶爽的功能相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因此在陵墓里通常会陪葬他们生前所用的器物,希望死后能继续过生前的生活。

        《楚辞•渔父》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可见古代人对于沐浴、洁体的热爱,大文豪苏轼也对于在澡堂洗澡非常的感兴趣,有一年他在洗完澡之后诗性大发,写了首《如梦令》记录自己的感受,写得非常诙谐有趣,“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在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内,如今仍保留着中国沐浴史上最早的私人专用洗澡间。在著名的“黄肠题凑”高规格木椁墓群中,在王墓室西厢第五进内,有近十平米左右的洗沐间,全用整块金丝楠木铺就内放双耳铜壶、铜浴盆、搓背用的浮石(类似于陶爽),以及木屐、铜灯、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可以说是扬州沐浴文化的起源。在高邮、仪征等地出土的陶爽似乎也在呼应着扬州沐浴文化的繁荣。

        而在今年的二月份,南京一家经营了六百多年的最老澡堂停业了,因此我们更要对传统的扬州沐浴文化加以保留与传承,不要让后人仅能对着这小小的陶爽纪念扬州沐浴的辉煌。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