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土的一组玉葬具


H80西汉·含塞组合.JPG

H82西汉·白玉猪握.jpg

青玉桃形眼盖.1.jpg

        我国是古代玉器制作的三大中心之一,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制作玉器,当时玉器被用作沟通天人的灵物。到了周代,玉器又成为礼的载体之一,周人祭祀时兼用玉器,而宴享只用铜器。及至春秋战国崇尚“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大量玉佩饰开始盛行,如束发,系革带,装饰剑鞘。

        汉代,玉器被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所用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玉、装饰玉、艺术用玉、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因为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大量用于丧葬,如《汉书•杨王孙传》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欲为枯腊”,而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玉握。玉衣又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等九窍用。玉琀置于死者口中,置于死者手中的为握玉。下面简要介绍扬州出土的汉代葬玉。

        1.玉琀长6.2cm,宽3.4cm,扬州城北东风砖瓦厂汉墓出土

琀的形状不一,而作蝉形最为常见。图中所示琀呈蝉形,选料为新疆和田玉雕,光质莹润,具有透明感。蝉以典型的“汉八刀”雕刻而成,头部略呈弧形,眼目突出,嘴角分明,弧线形的蝉翼覆盖着蝉身。此蝉工艺精良,线条洗练、流畅挺拔,造型准确逼真,反映了汉代高超琢玉技艺。

古人对蝉的评价很高,认为蝉性高洁,蝉在最后脱壳成虫之前一直生活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淤泥而不染,倍受古人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以来皆以蝉的羽化寓意人之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汉时期人多以玉作蝉,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玉在主人口中,无非是要主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寄托了古代人的美好的向往。

        2.玉握

此玉握一对,长11.5厘米,宽2.2厘米,扬州邗江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猪形做俯卧状,用“汉八刀”技法刻出几道宽阴线,简练地表现猪的双耳、四肢等各部轮廓,前后蹄皆屈收腹下,短尾。吻下到尾部有一小穿孔,此器以白玉雕琢,玉质莹润,造型圆润,整体线条简洁流畅,表面琢磨精细,光洁明亮。玉握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在西汉早期,时人仍遵循古制,在死者手中置纺织品,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墓主辛追手握香囊。到了西汉中期,死者手握中出现了璜型玉器,东汉手握多为玉质猪形。玉猪象征财富,人活着富贵,死后不能两手空空,死后也必须双手握有财富。

        3.九窍玉塞阴塞、肛塞、耳塞为扬州市郊西湖花园新莽墓出土;鼻塞为扬州邗江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眼罩为扬州市郊西湖胡场22号墓出土。

九窍玉塞是指填塞、覆盖死者九窍所用的玉器,“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口、鼻、肛门和生殖器,九窍玉多见为素面。古人认为堵住“九窍”可以防止人体精气外泄,而使尸体不朽,正如《抱朴子•对俗篇》所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