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铜阳燧


H33汉·铜阳燧.JPG

        1988年邗江县甘泉乡姚庄西汉木椁墓出土。阳燧似为铜镜,呈复盆式,燧面内凹,呈圆弧形,抛光较好,光亮可鑑。背面顶部中心饰三弦钮,圆形钮座,内区为四分式,以蟠螭纹为主,间饰草叶形图案,外区为素宽唇边。

        “燧”是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有木燧和阳燧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木燧是钻木取火,火来自于木材;阳燧发明比木燧晚,火来自于日光。《周礼•疏》中写道:“以其睹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而阳燧以金属制作而成,又可称作金燧。而当时人们如何使用阳燧?《古今注》中记载有:“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则得火。”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当人们取火时,用阳燧光滑的凹球面将太阳的直射光线反射聚成一个焦点,进而产生高热,引燃艾草等易燃物。与铜镜相比,阳燧与同时代的青铜镜造型、质地、纹饰、打磨光洁度等特点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青铜镜的背是平面的和凸球面状,而阳燧的燧背是凹球面状。

        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可知,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阳燧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周礼》记载,周天子专门设立了“司烜氏”作为执掌阳燧的官员,负责“取明火于日”。按《周礼.•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周礼•秋官》也载:“(司煊氏)掌以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由此看来,在西周时期阳燧出现后,主要用于祭祀礼仪中的取火。据《礼记》记载,在行军或打猎时,人们“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时用金燧向日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汉代,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仍然多以钻木取火的方式来获得火源,兼用阳燧取火,汉代以后大多沿袭之前的取火方式。

        阳燧是中国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伟大发明,展现了古人在改造自然、寻求生存过程中的聪明才智,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