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彩绘漆温明


图94 朱地彩绘云气人物鸟兽纹漆温明.jpg

        温明,又称“漆面罩”,是流行于西汉晚期,覆于死者头部的一种殓具。作为古代丧葬礼具的一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对于温明的解释,东汉人服虔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

考古发现的漆面罩与《汉书》所载的“温明”形制完全一致。其基本造型如方漆桶,顶部呈覆斗状,下部为扁方体,前面缺板,可伸进死者头部,罩盖住整个头部,盖顶前伸出一叶,能覆及前胸。内多镶嵌铜镜或琉璃璧,外部施以彩绘、漆画,有的局部镂雕,或辅以鎏金铜饰,精工制作。殓尸时罩以“温明”,表示为死者送去光明。宋•周密《癸辛杂识》曰:“世大敛后,用镜悬棺,盖以照尸取光明破暗之义。”而“温明”内多嵌置或放置铜镜,其义与之相同。

        扬州地区是我国出土漆温明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迄今已出土20余件,约占全国出土总数的五分之四。邗江姚庄M101、M102夫妇合葬木椁墓,扬州市郊平山养殖场M1、M4、M6,扬州七里甸汉代木椁墓,扬州平山雷塘26号汉墓、扬州东风砖瓦厂M3、M5、M6、M9等墓葬均有温明出土。扬州博物馆“广陵潮”展厅内展出的汉代漆温明即为扬州平山雷塘26号墓所出彩绘漆面罩的复制品。此面罩木胎、由顶面、左右侧面、背面四块拼合而成。顶面刳剜成前挑式盝顶,侧面下端各留一马蹄缺口,背面中央开一大方孔。通体髹朱漆地,以黑、黄、灰三色彩绘云气纹,云气间饰绘珍禽、瑞兽、羽人等。背面方孔上下饰朱雀、玄武,左右绘持戟的守门人。整个面罩做工精细、装饰彩绘复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使用面罩一类的殓具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汉代是封建迷信、宗教、升仙思想炽烈的时代。如果按质地划分,可以将汉代面罩分成三类,即玉质面罩、纺织物面罩、漆面罩。从考古发现材料看:玉(石)面罩最早,纱(绢)面罩次之,再次为漆面罩。从良渚大墓、春秋贵族墓、西汉王侯墓出玉面罩的情况看,玉面罩等级最高,在汉代为王侯专用。漆面罩出现于西汉晚期,级别较低,因而发现有模仿缀玉面罩的现象。

        漆面罩作为天的象征物,其上的彩绘龙凤、羽人、瑞兽、珍禽图案都起着引导灵魂升天的媒介作用。从地域上看,面罩流行的扬州地区、连云港地区、太湖地区恰好处于中国古代东夷文化区内。众所周知,东夷族太阳崇拜甚为炽盛,从大汶口陶缸上的“炅”字到将军崖的天文图,从瑶山祭坛到良渚玉器中的鸟形兽,无一不体现出东夷族原始宗教的特征。汉代漆面罩与东夷文化圈中普遍使用面罩所反映出的太阳——天崇拜体系同属一脉。因而漆面罩除了蕴含汉代文化中浓烈的升天、升仙思想外,同时还隐含着东夷文化圈中数千年承传的天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