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扬州市汶河路出土。现藏于扬州市唐城遗址博物馆。壶口微外撇,直颈,肩部置八棱短流,相对一侧为扁形宽鋬,两侧肩部有扁形双系,腹部饱满,平底。胎色发灰,胎质坚硬。流下及双系下各贴一模印对鸟及椰枣纹,其上罩褐色斑块。外壁及口内壁施均匀的青釉,釉色泛灰黄,有细开片,施釉不及底。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据载,长沙窑瓷上的模印贴花、印花工艺是从金银器的锤公式和压印移植过来。一般常出现于三个部位:一是贴于喇叭口壶的流下部,佛教题材较多,有飞鸟、奔龙、一朵花卉、童子坐莲等;二是洗、罐等的系耳,以模印而制;三是壶、罐的腹部,这种类型最为常见。模印贴花的纹饰是西亚南亚常见的菩提树、桫椤树、椰枣树等,中心或书有作坊主姓氏,这种类型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域外文化因素,被认为是为外销而烧制的,国外发现的长沙窑瓷壶,多饰模印贴花也证明了这一点。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的流及双系下分别饰有一串带果实的椰枣纹。椰枣树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常见高大乔木,树形美观,浑身是宝:果实椰枣含糖量高,营养丰富,既可作粮食,又可制糖、酿酒;种子可榨油;枝叶可编椅、筐、席、托盘、扫帚等生活用品。椰枣树还有着优良的品性:耐高温、耐干旱、树龄长、产量大、具极强生命力。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传教活动中,生活朴素,饮食简约,喜食椰枣。曾嘱咐其弟子:“你们要尊敬你们的姑祖母——椰枣,因为椰枣和人祖阿丹是用同一种泥土造成的。”
在唐代中期椰枣树已经被作为观赏植物移入中国,杜甫诗《海棕行》描述了他在四川绵阳涪江畔看到的椰枣树,晚唐人段成式和刘恂分别在他们的著作《酉阳杂俎》和《岭表录异》中记载了椰枣树并有详细描述。然而,阿布•赛义德于916年前后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中记述到:“在这个国度里,有可供人们享乐的一切,有美丽的森林,有水量充足、长流不息的河川,只是没有椰枣。”从这些史料可得:晚唐时,中国已从阿拉伯地区移植了椰枣树,但栽种面积很小,且绝大多数人不识此树,正如杜甫在《海棕行》所说的“时有西域胡僧识”。因此,长沙窑壶上的椰枣纹图案极有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给长沙窑作坊下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