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瓷器在拥有化学性质稳定、硬度高、耐火性能好和不透水特点的同时,其脆性也很大,出水瓷器在高盐、高压的海洋环境下历经千年,大都已残缺破损,或者覆盖着厚厚的凝结物。本文针对“南海I号”出水瓷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保护,要求是既恢复古瓷原有风貌,又能保持古瓷的美学性和历史信息。
关键词:出水瓷器、修复、方法
2012年7月到12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联合组织的第二期全国出水文物修复培训班。培训期间,笔者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参与修复了“南海I号”上的部分瓷器。本文围绕一件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的修复方法为中心,介绍“南海I号”出水瓷器的保护修复。
一、修复的原则
布兰迪的《修复理论》认为,“修复这种行为,是在思索艺术品传达给未来的含义时,在这个(艺术品的)物理性、实质性及审美性、历史性两极性中,形成了认识这个(艺术品的)方法论上的瞬间”。这就要求在实施修复时,一、首先掌握艺术品所具有的“双重二元性”,即物质性能与美学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上。二、认识到“艺术品是承载着向未来传递某种信息的载体。”因而不应该“消除这个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纵横变迁的足迹”,即不应该毁掉原有的历史信息。三、为此,必须要遵从三个原则,即可逆性修复原则、可识别修复原则、最小干预性修复原则。
所以,在处理之前,针对每件要修复的瓷器,都要先进行个别分析,掌握文物的不同特点,对其工艺、残损情况,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充分评估。所实施的修复应不改变古瓷的化学结构和物理原状,应使用成熟的技术,材料必须可逆,修复部分与其余部分相仿,但不求“天衣无缝”。这样,所修复的古陶瓷既恢复了原貌,“延年益寿”,又保持了三大价值。
二、瓷器的基本信息
1、基本信息
在古代,瓷器一直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以其崇高的审美和低廉耐用的特点享誉世界。
宋代,适应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社会分工的扩大、与及窑口之间的相互仿造和学习,产生特点和风格迥异的不同窑系。“南海I号”是一艘满载南宋瓷器的木质沉船,历次的试掘和沉船打捞就出水了包括福建磁灶窑、闽清义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在内的大量瓷器,拥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到了宋代,青白瓷的生产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待修复的这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折腰葵口碟,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文物概况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折腰葵口碟,现藏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口沿为160mm,圈足为55mm,高度为30mm,重量为143g。文物外形敞口、折腰、圈足,口沿内印花纹,内底部有刻划花纹(见图一)。制作工艺为轮制,手工拉坯成型。内壁印花纹和刻划花纹,施青白釉,外底无釉,有垫饼支烧痕迹。文物口沿处有残缺和裂纹,内壁有锈样变色。
图一:瓷器修复前的现状
三、瓷器的修复过程
文物的修复过程主要包括清洗、脱盐、补全、作色。
1清洗
在文物的清洗过程中,要避免破坏文物编号、历史遗留、不影响文物安全又增添美感的附着物等有价值的信息。清洗前应在检测分析病害且进行实验块清洗的情况下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清洗,(见图二)一般情况下以机械方法清洗为主,化学试剂清洗为辅。清洗时要注意逐层缓慢清洗去除,避免伤及文物基体特别是长期在海洋环境浸泡下的文物,基体受损程度可能较为严重,局部有疏松、多孔的现象。
图二:试验块
首先使用机械清洗法,用棉签蘸去离子水对器物进行表面擦拭,去除那些较为疏松的附着物,较硬的附着物则用手术刀刮除。而对于器物表面的铁锈和其它机械方法无法去除的附着物,用化学清洗法,使用到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乙醇、柠檬酸和EDTA三钠盐溶液。
2脱盐
可溶盐的反复溶解和结晶对瓷器的破坏非常大,会导致釉面开裂、脱落等病害,脱盐的过程就是要脱除渗透到文物内部的可溶盐。脱盐有纸浆脱盐、去离子水浸泡脱盐、加热浸泡脱盐以及超声波脱盐等多种方法。采取的脱盐方式应视文物的保存情况而定。该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折腰葵口碟虽有裂纹,但是瓷质致密、坚固,因此选择了超声波脱盐法。
首先在超声波脱盐槽中放满去离子水,测电导率,然后将器物放入去离子水中,然后接超声波仪,进行超声波脱盐,脱盐时应注意观察文物表面变化情况,特别是使用超声波脱盐过程中可能有裂隙或裂纹产生,更应注意,防止造成损害扩大化。每天换水并定期测电导率,直到电导率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脱盐过程完毕。(见图三)
图三:超声波清洗、电导率
3补全
补全是使文物结构恢复完整性的步骤,应把握文物的原真性以及所用材料的兼容性问题,避免随意创造性的修补,做到补之有据,用之有理,切实体现出文物本来的面目。补全主要包括翻模、补配、打磨等三个步骤。
该文物的翻模步骤使用了两种磨具材料——打样膏和蜡片。用软化的打样膏和蜡片贴敷于器物本体上与残缺部位对称的但是完整的一边,按压出同器物本体相同的形状和纹饰,待打样膏和蜡片冷却固化后取下,安置于残缺部位,该件器物翻了内外两层模。
翻模之后,进行残断面的补配,补配使用的材料是环氧树脂——3A胶+填料(滑石粉),填料掺入胶中进行搅拌,拌成面团状即可。调配时加入矿物颜料,色泽介于器物胎体及釉层颜色之间,尽量接近釉层。将面团状的混合物填入残缺处,并用手指按压成型。
补配后应进行补配面的打磨,主要使用手术刀和400目、600目的木砂纸,打磨时为了不伤及釉面,在补配部位与器物基体结合处贴上透明胶带进行保护。打磨时均匀用力,以画圈的方式打磨,并符合器物本身的结构特性,比如腹部孤型、口沿有弦纹等这些均应有规律的体现。为了使得修复效果具有可辩识性,打磨后补配部位略低于器物基体。(见图四)
图四:补全后的效果
4作色
以文物本体色调为基础,但要略浅于本体色调。
该件器物作色主要采用了笔弹、沙网、喷涂及笔涂等几种方法。作色前先仔细观察,根据器物釉面的颜色判断釉色的组成,找出基本色及其他颜色并进行调配试验。每上一层色均要用1000目以上的金相沙纸进行打磨,特别是采用笔弹、沙网上色的更要打磨平整。当仿釉色泽接近于器物釉色时采用喷笔均匀的喷上一层光油即增强亮度又作为封护层,光油用乙酸乙酯调稀后即可使用。为了在色泽上体现出可辩识,调色时可比瓷器釉色色泽低一至二个色阶。(见图五)
图五:作色后的效果
四、小结:修复评估
经过以上的步骤之后,这件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折腰葵口碟基本修复完毕。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可逆,并最少干预到文物本体。修复后,外形完整,色泽自然,又在作色阶段中对修复部分略作调整,保持了文物的原有状况,突出了可辨识修复的理念。
修复后观察整体效果,可以看到拼对粘接部位基本平整,光滑,并不挡手。修复部分和原有部分的敲击声音基本一致。文物正面需要仔细观察才能辨识,侧面颜色并不一致,但保持美学上的同一性。这样,所修复的这件古陶瓷就达到原先的预想效果,即既恢复了原貌,又保持了历史、科学和艺术三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