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举办


会议.jpg

        作为扬州城庆25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扬州市政府、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外办协办,扬州博物馆、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17日——9月20日在扬州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国内及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地的学者,受邀参加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共收到中外文论文36篇,其中9篇来自海外学者。会议分为主题发言、五组主题讨论。

        南京大学历史系陈得芝教授的开场主题报告《马可•波罗与扬州在丝路网中的地位——从马可•波罗所记一个地名的订正说起》,阐述了扬州作为“一带一路”网络东部中心城市的历史地位,并为马可•波罗在扬州担任盐务官员这一观点提供了史料依据,将马可•波罗所记Singiu勘同为真州。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艾骛德教授(Christopher Atwood)主题报告《马可•波罗的汉语—蒙古语地名——以“州”的转写为重点》全面考察了马可•波罗所记的中国地名,从历史语言的角度对汉语、蒙古语、波斯语的音译系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证明马可•波罗能够掌握突厥语、蒙古语、波斯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扬州博物馆特聘研究员韦明铧的主题报告《马可•波罗研究》对马可•波罗研究的历史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南京大学历史系刘迎胜教授的主题报告《寻找马可•波罗的途径——马可•波罗在华的名称问题》提出,如果马可•波罗在汉文材料中出现,不可能是孛罗,而应该是类似马里忽思、马儿忽思、迈里古思的形式,报告提供了相关的基督教人名材料,为在汉文史料中寻找马可•波罗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马可•波罗与中国

        日本早稻田大学四日市康博(《从汉语史料发现马可•波罗?》认为《元史》中的至元二十八年被罢免的扬州路达鲁花赤唆罗兀思为麦罗兀思之讹,结合马可•波罗的活动年代,认为不能排除麦罗兀思是马可•波罗的可能性。扬州学者余志群《马可•波罗行纪扬州方志考》、北大历史系苗润博《马可•波罗的踪迹?——扬州方志所见“火者”再析》围绕扬州方志材料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宝海副教授《Singui与元代真州》将马可•波罗行纪与元代汉文史料相结合,讨论了真州的盐政、粮食运输、经济地位,解释马可•波罗所记航行此地的大船为运粮海船。上海大学历史系舒健《<马可•波罗行纪>与高丽资料对照三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范佳楠《马可•波罗眼中的元上都——大理石宫殿、第二道墙、竹宫刍议》,则分别从高丽史料、元上都考古发现及其他文献的角度对马可•波罗所记的中国进行了对勘和考证。马可•波罗眼中的“大理石宫殿”对应为元上都皇城,“第二道墙”指的是皇城之外扩建而成的外城。“竹宫”是大汗常居的金色大帐失剌斡耳朵。

       二、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

       山东省蓬莱市登州博物馆馆长袁晓春《马可•波罗与中国古船》以最新的考古发现为证据,论证了马可波罗所记中国造船技术的重要史料价值。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廉亚明教授(Ralph Kauz)《马可•波罗时代的波斯湾》以忽鲁谟斯为中心,对波斯湾的贸易网络做了清晰的梳理。日本大阪大学松井太(Dai Matsui)《蒙元时代回鹘佛教徒和基督教徒的网络》释读回鹘文题记、碑铭、文书,结合马可•波罗的记载,描绘出回鹘佛教徒、基督教徒所共享着的一个网络。北京大学历史系于月《马可•波罗所记控制天气法术初探》以马可波罗为主线,勾勒出蒙元时期克什米尔、印度、吐蕃密教僧人的活动及影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晓林《元代异样局、御用织物与中外交流——以新出石刻《高信神道碑》为中心》提供了新出石刻《大都路宛平县永安乡魏家庄故奉训大夫高公神道碑》中关于元代织物的记载,其中与马可•波罗、中外交流关系密切。北京大学历史系张晓慧《篾儿乞部史事新考》广泛搜罗散见的汉文、波斯文史料,对草原部族Merkit、Mekrit这一疑难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马可•波罗与中西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访问学者安德烈欧塞Alvise Andreose《马可波罗《寰宇记》的成书》(The genesis of Marco Polo's Devisement dou monde: old and new hypotheses)从语言学角度,重新评估了马可波罗与其执笔者鲁思蒂切洛各自在《寰宇记》成书过程发挥的作用。复旦大学历史系邱轶皓《13-14 世纪埃及与元朝之间的信息传播与商路交通——基于马穆鲁克阿拉伯语文献的研究》揭出马穆鲁克阿拉伯语文献中所记元朝史事的史料价值和立场,以及元朝与埃及之间的贸易、商业网络。沈阳师范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魏曙光《冯译《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塔古音”》从马可波罗出发考察了元朝的历法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求芝蓉《“南乳香”考:蒙元时期中西交通的一个侧面》从医药研究入手,“仅出现在蒙元时期韩文医籍中的‘南乳香’并非乳香的一类,而是洋乳香在当时的一个名称”。北京大学历史系陈新元《蒙元时期的八儿赤》一文利用波斯、蒙古文史料考证出八儿赤主要来自于突厥语,是蒙古西征的产物。他认为八儿赤是为蒙元皇室、宗王、权贵负责豹猎事务的职官。

       四、元代历史与多元文化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索罗宁《<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依普賢行願略禮懺念誦儀>初探》,考证苏州西园寺新发现佛经的文本与作者,阐述了西夏佛教在元明影响力的延续。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朱丽双《科学、神通与幻术:试论蒙古接受藏传佛教的原因》利用汉文、藏文文献,探讨了蒙元时期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的一页。南京大学历史系陈波《海运、豪民与“宴集”:兼及元末江浙地域的政治与社会》探讨的是海运交通背景下东南豪富家族。北京大学历史系罗玮《董俊的二十年——蒙金战争中一位千户军官的进退浮沉》梳理复原了蒙元初期河北世侯董氏崛起的事迹。北京大学历史系曹金成《关于点校本《元史•兵志》所记“忽兰若班”一地》令人信服地校勘为“忽兰荅班”,认为此地在杭海山西北至謙州之间。

       五、《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与贡献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嘉棣Christine Gadrat-Ouerfelli)《通过马可•波罗之书了解东方及其在中世纪西方的受容》(Knowing the Orient via the Book of Marco Polo and Its Reception in Medieval Occident)探讨了《马可•波罗行纪》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揭示了此书对于西方人了解东方的贡献。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朴贤熙《毛罗地图中马可•波罗的中国》(Marco Polo's China in the Fra Mauro Map)详细考察了15世纪于威尼斯制成的毛罗地图中对马可•波罗知识的依赖。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孔源《俄罗斯与“走出马可波罗”》考察的是17世纪俄罗斯人对马可•波罗时代东北亚知识的更新和改进。美国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余前文《丝绸之路上的马可•波罗与新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探讨了当前“一带一路”大形势中马可•波罗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思,空前弘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古代丝路上少有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丝路重镇。此次会议是继1986年中美马可•波罗学术交流会又一次在扬州举办的高规格、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论文将于年底正式出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