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上新| “髹漆”与共——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成立十周年文物保护成果展




“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漆器工艺自古就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扬州漆器历史悠久,特别是汉代漆器,既有江南地区的温婉细腻,又蕴含着战国楚文化的华丽厚重,气韵灵动、美不胜收。

时光如梭,岁月沉淀,随着扬州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木漆器重现天日,但对历经水浸、降解与微生物危害的战国、秦汉木漆器来说,出土后的脱水保护曾一度成为困扰考古与文物保护界的重大难题。为使片羽重光、华彩再现,2013年,在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的关心和促成下,作为地下埋藏汉代木漆器的重镇扬州,挂牌成立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

科技助力,传承创新,在扬州工作站十载春秋的不懈努力下,扬州的木漆器文物修复技术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春华秋实、“髹漆”与共,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此次展览是对扬州工作站文保修复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同时向社会公众普及文保修复知识,揭开文保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推动文保成果普惠共享。


 “漆器”即用漆髹涂在器物表面而制成的器具。漆是制造漆器的主要涂料,漆树分泌的漆液是天然的树脂涂料,被称为“天然漆”,俗称“生漆”。生漆可以直接调灰料、漆糊,除制作漆胎以外,还可以经过加工提炼被调制成多种色漆。中国是漆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以及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碗。很久以前,人们就将生漆应用于器物装饰,经过漆液髹涂后的器物,待漆液干燥后,不仅质地更加坚固,还能有效防止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的被蚀、发霉等,增强了器物的耐用性。


木漆器属于有机质类文物,极易受埋藏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的腐蚀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使得器物胎体中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产生严重降解而导致胎体糟朽。在这个过程中,漆器表面的漆膜、彩绘也会因为环境腐蚀和胎体的变化而发生病害,因此木漆器文物保护修复的难度极大,修复过程复杂、紧迫性强,技术要求高,修复周期长,通常一件木漆器文物保护修复周期在三年以上,仅脱水保护这一步骤就需一年以上时间。

自2013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扬州工作站现在已能完成“文物病害评估—保护方案编制—脱水保护—修复处理”等一整套饱水木漆器保护修复流程,大大提高了木漆器文物保护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修复成果,使得一大批文物得以益寿延年,并有部分文物已进行展陈,进一步满足广大观众对于木漆器这类较难保护与展示的历史文物的参观与研究需求。目前,扬州工作站现有木漆器文物保护技术人员5人,文物保护场地面积 700 平米,初步建立了科研仪器平台,利用显微红外系统、超景深显微系统等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分析。主持及参与实施了《扬州西湖高南汉墓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项目》《扬州胡场汉墓等地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等十余项木漆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保护修复木漆器文物 2000 余件。伴随着业务工作的稳步开展,扬州工作站的声誉在省内也逐步传扬,已陆续和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恩来纪念馆、宿迁博物馆等江苏省内约十家文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 漆几修复前后对比



▲ 彩绘云兽纹漆碗修复过程






展览时间:2023.12.8—2024.1.10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主办单位: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扬州博物馆

协办单位: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仪征市博物馆

                   周恩来纪念馆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5000245号 公安备案: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808号 版权所有 2015 扬州博物馆 地址: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邮编:225002 电话:(86)0514-85228003